“如今,俺農民種地輕松多了,從耕到種到收,再到運,全靠機器,就連打藥,都用上了飛機。今年種的6畝麥子,半小時搞定,在地頭就賣了。扳指頭算算,一年在地里干活就十多天,其余時間打工賺錢。村里好多年輕人在市里買了房,成了城里人。在過去,做夢都想不到啊。”談起農業機械化的好處,安陽縣崔家橋鎮隆化村農民楊月平在田間望著長勢喜人的玉米,不禁喜形于色。
耕地不用牛,播種不用耬,割麥不用鐮,干活不發愁。隨著農機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大型、新型、復合型、綠色環保農業機械成為農機化發展的主旋律。全縣農機裝備不斷豐富,朝著覆蓋產業全領域、全過程,生產作業一體化、復式化,機械性能自動化、智能化加速邁進,農機服務領域由耕種收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作業加快拓展,農機購置主體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向農機服務主體逐步轉變,這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
近年,該縣精準運用綠色環保機具補貼政策,促進深松機、免耕播種機、秸稈撿拾壓捆機、糧食烘干機、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等綠色環保機具迅速發展和優化升級,各類綠色環保機具達到2894臺套。這為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促進綠色發展提供了裝備支撐,讓有機戶有錢掙,無機戶有機用。目前,大型、新型農機具可滿足全縣80%機械化作業量,裝備水平的優化升級,為全縣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裝備基礎。
農機化裝備的迅猛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組織化程度高、作業效果好的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全縣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達380余戶,作業量占全縣農機作業的70%以上,既讓農戶在耕種收省錢省心省力的同時,實現了“農民不種地,收入不減少”,更促進了全縣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的優化升級,全縣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面積達30余萬畝,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土地集約化經營提供了組織保障。
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通過縣農機局網站、農機短信平臺、農機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手段,安陽縣農機跨區作業在鞏固小麥收割機跨區作業的基礎上,拓展到農機深松深耕、玉米機收、機械播種、秸稈利用、航空植保等領域,每年參加農機跨區作業機具2500余臺套,跨區作業人員超過1萬人,農機作業收入達1.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