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在國家相關政策方面,還是在商業應用方面,其前景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6月2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2017世界智能大會透露,最近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該規劃對直到2030年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進行系統部署,包括與此相關的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規劃將于近日向全社會公布。
與此同時,浙江遠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傳技術”)將試點兩年的遠傳物業服務機器人正式推向市場,以期實現商業化。據悉,垂直領域實體機器的規模將超百億元,整個行業的商業化進程將會提速。
盡管各企業紛紛發力機器人領域,但是目前就整個產業鏈而言,硬件產業鏈仍不成熟,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導致企業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而軟件方面也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業內專家認為,垂直領域機器人實現商業化,至少還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
市場規模將達千億美元 企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
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和北美有望成為人工智能最大受益者,總獲益相當于10.7萬億美元,占據全球增長比例的近70%。
正是由于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速,各企業紛紛進入人工智能市場。遠傳技術CEO嵇望在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中國市場做實體機器人的企業有一千多家,但是有一定規模銷量的只有二三十家。主要集中在室內服務類機器人、公共商用機器人、特種行業工業類機器人,包括電力行業巡檢機器人、氣站和太陽能光伏清掃機器人,無人區工業機器人,智能機械臂等領域,尤其是在加工制造倉儲類等高頻率、重復性比較高的行業應用較多。
他表示,目前垂直領域機器人應用在室內的較多,規模性最大的成功案例就是掃地機器人,而室外機器人在國內外的應用還比較少,原因是室外機器人所面臨的場景要比室內復雜的多,行動動力要求比室內機器人復雜的多。目前進入室內機器人的企業要比進入室外機器人的企業多數倍。
以室外物業服務機器人為例,是基于3D導航系統和視覺分析的機器人,可應用于物業小區、商場、停車場、工業園區、景區、機關單位、學校、場館等。早在兩年前遠傳技術就在杭州的綠城物業合作研發并試用,僅硬件版本就有六七個,而軟件版本更是多達二十幾個。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室外機器人的工作面臨的環境多變,不僅需要從技術上不斷改進,更重要的是物業服務機器人需要兼顧整個物業服務的多方參與者的訴求,并不斷優化改良。因此試用了一年半多的時間才正式推出,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擴大商業化規模。
嵇望表示,這類機器人現階段主要是通過人機結合的模式,補充人服務的不足,也就是在人類比較弱的方面通過機器人來彌補。比如防備報警、火災識別,危險因素預警,清潔功能、24小時巡察、物業服務提醒等等。但是由于整體供應鏈仍不成熟,規模也未達到一定數量,現階段產品成本仍處于高位水平。
目前整個物業服務機器人按照每個園區投放三至五臺來計算,整個行業估計在十萬臺以上的規模。全部算下來,僅這一垂直領域機器人市場規模就達幾百億元,但目前仍面臨著技術難點、產業鏈不成熟,以及用戶對其應用認識不足等問題的挑戰。
成本居高不下 產業鏈仍不成熟
雖然人工智能已成為未來發展方向,與其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也層出不窮,但是仍然面臨產業鏈不成熟帶來的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在硬件供應鏈不成熟的前提下,更多需要通過軟件來彌補一些問題。
嵇望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目前發展垂直領域機器人面臨的最大難點是行業很多地方都不太成熟,從整個產業鏈來講,硬件的核心關鍵部件,如減速器、電機、3D激光雷達等都要依賴于國外第三方進口,導致硬件的成本高昂,整個產業鏈不能形成良性的發展,遠傳技術也在底層核心技術及零部件領域進行戰略性布局。
業內人士認為,與手機完善的產業鏈相比,垂直領域機器人產業鏈非常不成熟,不僅僅體現在生產加工技術的不成熟。如何做到端對端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目前好的產品還是很少,能夠打動用戶的產品也比較少。除了掃地機器人外,再難找到第二款類似智能化的設備在應用上的突破。
在軟件方面也是處在剛剛起步階段,仍以物業服務機器人為例,目前遠傳技術通過自主研發以及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并逐步開展與互聯網、物聯網相關的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在云、大數據、AI上有很好的互補和相互促進的價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物業服務機器人會承載更多的服務內容滿足用戶需求,比如:協助老幼人群、社區O2O等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智慧服務的力量和魅力。
不過類似的服務細節有非常多,機器人每一個功能背后可能都涉及了海量的數據,必須借助上游數據商的服務。那么一款成熟的室外垂直領域機器人需要不斷地調整軟件版本。目前硬件由于存在加工制造環節,在產品成本占比仍居高不下,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逐步成熟,這不在會成為機器人行業的核心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至少有五家以上的企業在從事物業服務類的機器人的生產研發,從基礎移動技術上主要分為視覺和激光定位導航技術,純視覺是僅僅通過視頻攝像頭來達到定位和導航的功能(部分需要加上磁條或二維碼),因此部分技術的機器人行走路線需要開溝挖槽,激光是通過激光點云的方式來定位導航,因此從用戶接受度來講,需要進行輔助性道路改造配合的機器人,相對于激光等技術的物業服務機器人來說會遇到更多的阻礙。
據悉,目前一臺物業服務機器人的售價在幾十萬元不等,如果定制需求比較多,價格還會更高一些,只有一些比較高端的小區開始嘗試應用。因此,隨著商業化規模逐步放大,在各類物業相關場所會慢慢普及。
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產業前景被看好
普華永道最新報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2030年全球生產總值(GDP) 將增長14%,這意味著至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世界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超過中國與印度這兩國目前的經濟總量之和。深入分析2016-2030年人工智能將帶來的各經濟增長數據會發現,多于一半的增長將歸功于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其他則主要來自于人工智能激發的消費需求的增長。
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勢必帶來效率的提升。東方證券分析師浦俊懿認為,人工智能有望提升利潤率,推動行業轉型。在零售行業,使用人工智能可以降低20%的庫存,倉儲時間減少30%,提升30%的線上銷售;在電力行業,使用人工智能可以減少10%的全國用電量,通過智能化提升20%的電產量;在工業領域,人工智能可以節約39%的員工成本,提升13%的利潤率;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可以節約30%至50%的醫護生產力,在全球節約2萬億至10萬億美元的藥物和治療成本;在教育領域,虛擬教育助手可以回答40%的學生日常問題。
嵇望表示,現階段一臺物業服務機器人在同等時間上,效率相當于1.8個人工,疊加24小時工作制,也就是替代效率比較1:4左右,大約可以節約50%的生產力,另外在安全、消防的監測等方面更是對于人工的最佳補充手段。
埃森哲6月26日公布的最新研究——《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經濟增長》顯示,通過轉變工作方式以及開拓新的價值和增長源,人工智能到2035年有望拉動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從6.3%提速至7.9%。而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益最多的三個行業。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推動這三大行業的年增長率分別提升2%、1.8%和1.7%。
人工智能發展初期,由于技術成熟度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為發達技術替代完成, 因此當時北美的生產力增長速度將高于中國。但十年之后,中國完成了相對緩慢的技術和專業知識積累,則將開始趕超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