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個豐收季,小麥畝產達到了440公斤左右。過去一到收獲季節,就怕碰上陰雨天,自從合作社上了多臺烘干機,我們真的是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入倉霉變了。政府為我們農戶排憂解難,真是咱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啊!”百祿鎮種糧大戶周兆健感慨地告訴筆者,今年小麥剛收上來就運到了鎮里的蘇杰農機合作社,每斤只需5分錢烘干費。過去烘干設備少,經常被小商販壓價,最后沒辦法咬咬牙也就只能賣了,總好過爛在手里。現在可以直接賣給烘干中心,今年小麥的收購價是每斤1.16元左右,價格很實惠。
據灌南縣蘇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軍介紹:“過去每到收獲季節,往往會遇到陰雨天氣,糧食作物不能及時晾曬,導致霉變,讓種植戶受損不小,尤其是像我們這些流轉土地的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確保糧食增產又增收,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如今,這一難題已被破解。”去年,灌南縣蘇杰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縣農機部門的宣傳引導和市縣扶持政策的激勵下,新上了8臺糧食烘干機,總烘干能力可以服務周邊2000多農戶,輻射土地面積13000多畝,僅秋天一季就烘干水稻4000多噸,獲利100多萬元,實現了種植戶和合作社雙贏的局面。該縣全程機械化辦公室副主任胡春聯告訴筆者,去年的秋收讓他記憶尤深。“11月全縣持續降雨,水稻適期收獲遇挑戰,由于全縣61個烘干中心5898噸烘干能力的保障作用,全縣水稻得以正常收割且無一起霉變發芽現象。同時,因為烘干能力的大幅提升,稻谷價格也普遍提升,全縣農民增收了5000多萬元。”
“我縣2016年申報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項目,由于準備充分,獲得省專家組一致好評,在全省22家中脫穎而出,排列第9名,成為全市唯一、全省首批15家之一示范縣(區)。”該縣農機局局長王士富表示,去年以來,灌南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政府關于加強現代農業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目標,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堅持“政府主導、裝備支撐、技術引領、服務保障、協同推進”的原則,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為對象,以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為重點環節,突出政府行政推動,突出政策激勵扶持,突出創新宣傳載體,突出培育服務主體,突出優化技術路線,突出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農機科技創新,重點突破種植、烘干、高效植保三大薄弱環節,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筑牢農機裝備基礎。目前,全縣共發展糧食烘干中心65家,產地烘干能力6030噸,糧食烘干水平50.25%,已達到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標準,著實解決了老百姓靠天吃飯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