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通過提升植保和加工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補齊農業機械化的"短板",推動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江蘇臺記者張迎輝:這里是揚州江都區浦頭鎮的王莊村。現在,這里的植保專業合作社正在用高地隙的植保機對小麥赤霉病等病蟲害展開防控。和傳統的人工防控方式相比,機械化的防控不僅提高了防治的質量和效率,而且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防控的成本。
合作社的負責人王加遲告訴記者,他們為附近的4600多畝麥田提供植保服務,以前防治病蟲害用的是擔架式的植保機,往往要6個人配合,一天最多也就能防治200畝左右。現在,用這種自走式的植保機噴藥,操作一臺機器只要兩三個人,一天的作業面積達到600畝左右;農藥霧化以后,噴灑在葉子的正反面,防治效果更好;一畝地還能節省近400毫升藥液。老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購機補貼,買一臺自走式的植保機只要3萬8千元錢,可以使用十年。
揚州市江都區加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加遲:比以前傳統的擔架式植保機提前半個月左右的農時。按單價計算下來,防治一次節約成本23000多元錢。農業的生產必須依靠機械化。
植保要靠機械化,糧食加工也不例外。在常州溧陽,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米加工生產線幾乎全年無休,每年加工的稻谷超過八千噸,加工一噸稻谷可以增加附加值100塊錢左右。不僅如此,合作社現在還為附近的農戶提供從種到收"一條龍"的機械化服務,服務面積達到9600多畝。服務規模擴大了,節工省本的效應也就更明顯了。
常州溧陽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海斌:通過機械化發揮的作用,折合下來,每一畝增加效益在200元錢左右。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51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122個示范村和303個示范片。全省的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通過發展機械化,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每畝可以節約成本270元。到2020年,全省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將達到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