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炒菜機器人、機器人保姆、機器人保安等機器人創意產品讓人眼前一亮,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如今,鄭州大學的學生研發了一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給聾啞人士的人際交往帶來了“福音”。
使用時,人向機器人講話,電腦便會將其轉化為文字文本,計算機通過識別文本的關鍵字,找到相似度最大的代碼,然后便可以指揮機械手臂做動作了
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由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四學生宋紀元及其研發團隊共同完成,機器人的機械手臂可以將語音轉化為手語動作,此外,該系統還配有一副數據采集手套,手套上每個手指的位置都配有傳感器,能夠感受人手的動作。手套上另有空間加速傳感器的設備,可監測人手臂的運動,兩種傳感器相互配合可將手語翻譯為語言。由此,該系統可達到數據采集和智能手語雙向翻譯的功能。
宋紀元介紹,研發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源于三年前一次去醫院的經歷,那次在醫院時他遇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的孫子是聾啞人,她用懇求的語氣詢問醫生是否有一種設備能讓孫子和正常人無障礙溝通。老太太與醫生的對話給了宋紀元很大的啟發,當時他正在學校的機器人實驗室進行家政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工作,他想,能否借助機器人仿生手技術為聾啞人士量身定做一款仿生手臂,搭建起他們與人溝通的橋梁呢?
如今,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它的機械手臂。機械手臂的外觀與人手無異,宋紀元介紹:“機器人 胸部 的電腦主機中設置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數據庫中存儲了大量手臂運動的代碼。”使用時,人向機器人講話,電腦便會將其轉化為文字文本,計算機通過識別文本的關鍵字,找到相似度最大的代碼,然后便可以指揮機械手臂做動作了。“機器人 胸部 還有一個顯示面板,在機器人做出動作時,面板會顯示文字。”他說。
目前,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已經被錄入近百條語音提示,對該機器人來說,自由表達有關服務領域的語句已不成問題
宋紀元表示,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的機械手是用3D打印技術制成的,如今這套系統主機的信息處理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在語言翻譯手語的功能中,人向系統發出指令后立即就可被識別。不過,機械手臂的動作還是比較慢的,看起來有些像電視中播放的“慢鏡頭”一樣,“我們現在只是項目的研發起步階段,雖然機械手臂和人做出的手語動作存在著很大差距,但是我們證明了這套系統的可行性,未來它的速度還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在研發過程中,宋紀元回憶,他和團隊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耗時長的問題,機器人的數據庫龐大,為了使其動作準確,每一條代碼都需要反復調試,“比如,機器人從手臂自然下垂到做動作的過程中,機械手臂如何快速運行,并且這樣的速度不會對機械手臂本身帶來沖擊和損傷;機械手臂在執行指令時每一根手指的位置、彎曲度如何;兩根手指之間張開的角度有多少等,需要調試的內容非常多。”為了調試這些數據,在平時熬夜對宋紀元來說是家常便飯,這幾年,他的寒假和暑假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度過的。
目前,這款智能手語翻譯機器人已經被錄入近百條語音提示,對該機器人來說,自由表達有關服務領域的語句已不成問題。“我們目前的實驗針對的是銀行服務,機器人已經能夠將 你需要幫助嗎 是否要填寫表格 請出示你的證件 這樣簡單的句子翻譯成手語。” 宋紀元說。
宋紀元還表示,如果能夠進一步研發,未來,他希望能夠將該系統語音轉換成手語這一功能進行提升,例如可以加強系統的圖像捕捉和處理功能,這樣一來,系統可以直接捕捉人的動作,從而取代如今使用的數據采集手套,直接將人的動作圖像翻譯為語音,幫助聾啞人士更好地過上無障礙的生活。本報記者 肖明舒 照片由宋紀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