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環節的大部分工作依舊要靠手工進行。如今,有些生產商打算結束這種狀態。
看一眼你衣服上的標簽。如果你身在美國,那么你的衣服很可能是在中國或是泰國制造,再運往美國。
Jonathan Zornow是創業公司Sewbo的老板兼唯一的員工。他打算以實際行動,通過將服裝加工行業自動化,讓外流的服裝制造業逐漸回歸本土。
給縫紉機喂食布料這項工作,目前還是由人工來完成。Zornow 設計了一個流程,讓機械臂抓取經由特殊硬化處理的面料,喂給商用縫紉機。
其實在面料加工行業,機械化已經成為主角。
據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紡織品/服裝研究員Cynthia Istook介紹,面料是先經由機械紡織,隨后電腦控制的切割機會將紡織好的面料按需裁減。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服裝部件,如正裝襯衫的領子袖口,同樣可以由機器制造。
但是,將這些面料縫合成整體這一工作,依舊要依靠人工來完成。工人將面料放入縫紉機,并將縫合好的面料遞送至流水線的下一環節。
在創立Sewbo之前,Zornow是個程序員,對高度自動化的機械項目十分著迷。他研究了一種水溶性的熱塑型高分子材料,該材料通常用作3D打印的原料,同時也常見用于紡織業。
Zornow意識到,只要將軟趴趴的布料浸入熔融態的高分子中,就能得到便于自動化生產的“硬質面料”。
在縫合前,先利用超聲焊接技術將布料“拼接”在一起??p合完成后,再將衣服成品浸入水中,洗去高分子“增強劑”。
完成這一流程,需要一款現貨縫紉機和一只名為UR5的機械臂。該機械臂由通用機器(Universal Robots)打造,報價三萬五千美金上下。UR5能夠重復執行指定任務,設定過程很簡單,只需手把手的教一回即可。
Zornow向我們展示了縫制一件T恤的流程。當然,UR5還能夠學會不同的行為模式。
服裝公司為了追求低成本會將工廠開設在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國家和地區。
美國進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在2011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15大服裝進口商,付給中國勞工的月平均薪資只有324.9美金(約合人民幣2166.5元)。孟加拉國的廉價勞動力賺的更少,每月只有區區91.45美金(約合人民幣609.8252元)。
相比較下,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本土的縫紉機操作工的平均月薪是1922美金(折合人民幣12816.66元)。
目前,Zornow正在尋求志同道合的商業伙伴,共同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公司的目標是開設一條機器人生產線,每一只機器人各司其職,布料有專攻。
盡管Zornow表示,布料硬化溶劑可重復使用,但是Istook仍舊認為,此舉會導致化學劑和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再加上額外的耗時的生產環節,這一切會抵消掉自動化帶來的成本和資源的優勢。
Sewbo最大的賣點之一,莫過于廠家能夠在一天的時間內將新的設計付諸量產。走傳統流程的話,一款新的設計從制造到運輸需耗時數月。Sewbo的這一優勢,必將會為“快時尚”一詞賦予全新的含義。
編輯:瀟寒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