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鐵路與膠濟線一同修建,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近日,這條曾經輝煌但又略顯沉寂的鐵路重新繁忙起來。濟南鐵路局最先進的養護機械來到這里,為這條百年鐵路更換水泥枕,再次提高張博鐵路的通行和安全水平。昨日,記者來到現場一探究竟。
9月23日一早,記者首先來到淄川站,看到還在夜色中的濟南工務機械段大修段大機列車。記者從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本次大修將每天利用6:00至10:00的4個小時對張博線進行枕木置換,施工從9月1日開始,9月27日結束,歷時27天,更換南定到淄川車站間的五公里鐵路水泥枕木。此次使用的自動化大修機械,為今年鐵總為濟南鐵路局首次配備,此次施工也是該利器的第一次亮劍。
大修段大機列車黃色的機身在夜色中格外顯眼,除了巨大的機械設備外,還有多輛平板車裝載排列整齊的新水泥枕。據介紹,大機列車編組輛運行方向前端是2輛軌道車,緊隨其后的是1輛保護平板車,滿載新枕的8輛平板車和2輛裝舊枕的空平板。后面是4輛大修列車,1輛扣件平板車,2臺配砟車,2臺搗固車,1臺穩定車以及1臺DF4D機車。
上午6點,大修段大機列車鳴笛出發,記者也隨之前往施工現場。進入區間施工現場后,列車一分為二,前端換枕列車先行一步,后面的搗固機械緊隨其后。記者看到,換枕列車放置新枕的平板車在前,大修列車在后。隨著列車前進,大修車兩旁帶滑輪的設備將鐵路上的兩根鐵軌抬起,中間一對巨大的機械臂隨列車前進時,不斷抓起原有的舊枕木,并放到傳送帶,由傳送帶傳送至大修車上層。上層有一輛來回穿梭的龍門吊車,不斷將舊枕運往前方的平板車上,并將平板車上的新枕運到大修車。新枕隨傳送帶下行,在電腦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距離間隔被放置在軌道上。后方鐵軌逐漸放下,換枕過程隨之完成。
據介紹,在此之前,換枕需要人工手抬鋼軌,然后搬運枕木更換,耗費不少人力資源和時間,且具有一定風險。大修段大機列車投入使用后,換枕效率提高。“不會疲憊”的機械代替人工,還解放了大量人力資源。濟南工務機械段清篩一車間黨總支書記滕曉龍介紹說:“換枕車的作業效率很高,最大設計效率每小時更換880根枕木,相比較人工作業不僅效率提高,而且作業安全性和線路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資料顯示,《淄博市志》里曾記載:“膠濟鐵路張博段系德帝國主義在1898年3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迫使清政府簽訂所謂《膠澳租界條約》后為了掠奪淄博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進行政治奴役的目的強行修筑的。”據了解,張店至博山區段是由德華山東鐵路公司承建。該區段正線全長39.665公里,站線13.5公里,岔線1.2公里。一百多年來,鐵路枕木經歷了鐵質、木質、水泥三種材料,這次張博鐵路更換的是2型水泥枕,是支線鐵路的較高標準。(記者 孔曉文 通訊員 劉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