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業部下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力爭實現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曾向媒體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減去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多用的部分化肥,提升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推進有機與無機的結合,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替代部分化肥用量。近日,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種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則為精準施肥,減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8月3日上午,湖南汨羅市科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李德輝將最后40畝晚稻的秧插完。“這40畝秧田的管理與其他那些秧田不同,今天種上了,就不再管了,除了必要的植保,就等著收獲了。”李德輝很高興,這40畝田在插秧的同時施了傳統水稻種植畝用肥量的50%,在收獲前,不用再追肥了,既省了肥料,更省了人工,“插秧后7天左右的那次分蘗追肥還好說,人能下到地里,施肥也不會太浪費。但到最后的孕穗肥就無法保證質量了,水稻長得高又密,很難均勻施肥,加上人工拋灑勞動強度大,雇人成本又很高。”
李德輝介紹,今年種早稻前,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給他帶來了一臺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說是做實驗,可以在插秧的同時施肥,既不用插秧前施基肥,也不用插完秧后再追兩次肥,既省化肥又省人工。他同意了,拿出8畝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只用了平時三次施肥量的80%,沒想到一季下來,不僅沒減產,每畝還增產近20%。這不,晚稻我又增加到了40畝。”
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插秧同步精量深施肥機項目部負責人狄玄佳告訴記者,通過李德輝早稻的8畝試驗田發現,80%的施肥量有點兒多,秧苗長得太壯,到收割時非實驗田里的水稻葉子都黃了,試驗田的水稻葉子還綠著,“總體來看,這款機械的研發是成功的,畝用肥量還可以更少,產量卻可以增加,所以晚稻種植我們在湖南選擇了四個不同地理條件的縣,分別用傳統種植水稻總用肥量的50%、60%、70%進行試驗,以找到最科學的施肥量。”
據了解,傳統的水稻生長周期內一般施肥三次,一次是在插秧前作為基肥施入稻田中,第二、第三次分別在分蘗前和壯穗期,大部分地區都是人工拋灑施肥,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成本高、施肥也不均勻;有的地區使用機械拋肥作業,由于施肥位置控制不準、施肥量控制不精確,同樣存在肥料利用率低、流失的肥料對水體產生污染并導致區域性環璄損害等問題。一直致力于將解決南方水稻種植區農民勞動強度作為企業宗旨的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術平告訴記者,自己從小生活在農村,親眼目睹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壤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臭水溝、人畜糞便不斷地污染著老百姓的生存環境。特別是為了追求糧食產量,化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1979年至2013年35年間,我國化肥用量由1086萬噸增加到5912萬噸,占全球用量的35%,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僅為全球的9%,發達國家的化肥利用率可以達到70%,我國僅為35%。如何既能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又可以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還保證水稻不減產甚至增產,成為王術平一段時間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個契機讓他將目光轉向了插秧同步同步精量深施肥機的研制。
湖南省農機局為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向企業下達了秸稈移除機項目,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在做項目的過程中發現,要最終解決污染問題必須從源頭(即肥料污染)治理,于是在2014年公司正式將研發一款能節約肥料且不會造成肥料流失污染環境的施肥機械列為公司的技術研發項目,并專門成立研發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全力攻關。經過近2年的研制,2016年初,一款經過無數次改進、試驗的成型產品試制成功,并于今年早稻進行了實地試驗。“從精量深施肥試驗田和人工施肥試驗田隨機拔出的兩株禾苗對比,差異明顯,精量深施肥禾苗長得更高,莖葉更粗,抽穗更多,根系更發達;從畝成本上對比,精量深施肥每畝可節本98.75元,其中節約肥料成本53.75元,由于水稻生長全過程只施一次肥,每畝可節省人工成本45元。這僅僅是從早稻試驗得出的結論。由于在早稻試驗中我們發現,80%的畝總施肥量還是有點兒偏多,晚稻我們將試驗畝施肥量是傳統用量的50%-70%,如果成功,每畝還將節省更多的肥料量。”
據王術平介紹,龍舟公司研發這款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采用機械側深施肥,達到定量、定點、定時將化肥施至秧苗附近的泥土下面。所謂定量就是采用螺旋輸送、電機驅動,通過調節螺旋尺寸、電機轉速實現施肥量的無極調節;定點就是準確地將肥料施至兩行秧苗之間;定時就是施肥機與插秧機的栽植部分聯運,插秧時即施肥,不插秧時施肥機即停止,從而達到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更能防止肥料流失,減少對水體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這款施肥機與插秧機的搭載方式采取后置固定連接,施肥機既可以在工廠內完成搭載,也可以在用戶的作業現場完成搭載,方便快捷。
湖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吳文科告訴記者,湖南作為水稻主產省,近幾年機械化插秧得到大力推廣,特別是省政府提出的“千百萬工程”為水稻全程機械化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為了響應農業部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在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過程中,在測土配方的基礎上,如何科學地做到精量施肥也成為湖南省農機局的命題之一。他表示,龍舟農機公司另辟蹊徑,從減輕勞動強度、減少施肥次數及用量的角度研制的這款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從實驗的結果來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很大程度上具備了市場化的條件,再經過晚稻的實驗,如果機械具備了可靠性、適用性,此款機械將率先在湖南得到推廣。
正是緣于早稻實驗結果帶來的自信,龍舟農機銷售公司總經理鄒哲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經在湖南選擇了四個縣市進行晚稻實驗,“我們有專人跟蹤這4個試點,詳細記錄實驗結果,從早稻的實驗情況看,使用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除了能減少用肥量、降低用工成本外,還存在增產的利好。如果晚稻實驗成功,明年將正式批量向市場推出這款產品。”
“既省肥料,更省人力,還能增產,這樣的好產品我們當然愿意用。”有沒有市場,還得農民說了算,李德輝的話折射出這款產品的未來。
注:CCTV-10,9月6日18:57將播出上文中這款節肥、增產、插秧與施肥同步的新發明,敬請屆時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