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機械裝備產業邁入千億產業集群
主持人: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五舉措落地《中國制造2025》,在地方爭先布局智能制造的過程中,此次常務會議再次為地方定調并明確思路。泉州作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地方試點城市,目前實施的情況如何呢?
自2013年底以來,泉州全力推進“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專項行動,成效顯著。目前,機械裝備產業已經邁入千億產業集群門檻,集結數控生產企業300多家,研發出紡織、建材、工程機械數控化裝備新品種100多個,推廣應用國產數控系統2000多臺(套),新增專利申請3000多件,數控裝備產業從為本地產業配套走向國內國際市場。泉州還積極對接智能制造高端資源,共計引進華中科大等高端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7個,集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的高層次人才600多人,強化了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智力支撐。
不僅如此,泉州還把建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擁有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等高層次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17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行業技術開發中心10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68個,市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5家,眾創空間59家。這些平臺有力推動了企業創新、產業升級,服務創新創業。
二、智能制造 變革泉州傳統產業
主持人:泉州成功打造機械制造千億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新技術,新設備運用到企業生產中,而這些設備的運用,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也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走進黑金剛設備展示廳,智能機器人鞋底照射生產線令人耳目一新。這條生產線最大的亮點就在于整線通過攝像采集數據自動識別,翻轉系統反面噴涂,進入UA照射工具,實現機器人自動噴照射藥水,使鞋底表面粘度極性增強,增加附著力,同時,能大幅度降低用工成本。
黑金剛(福建)自動化科技股份公司副總經理 闕凱:因為我們產品的一些特性一些優勢,在這個市場上發展的空間會比較大一些。這條機器人鞋底照射生產線,它的優勢在于原來普通的照射線需要十三個人,但是我們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完成。
隨著鞋服企業對數控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企業在數控產品的開發力度也不斷加大,引進了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一批行業專家,為企業的技術研發“保駕護航”。未來3年,企業計劃投入2000萬元到3000萬元用于技術和產品研發,打造國內鞋業自動化的第一品牌。在泉州華碩實業公司,面對國內外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產業鏈的加速洗牌,企業積極實施“機器換工”工程,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研發的“創可貼混合分裝模塊數控包裝機”示范線已進入正式生產階段。
泉州華碩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蔡金根:按目前的產值來看,(原來)最少需要工人1000到1100人,目前我們大概是540到600人左右就能完成原來的工作量。
在泉州,像華碩實業這樣應用數控技術后減少勞動力、生產成本,提高效率的企業還有很多。在百宏聚纖的紡絲車間內,自動落筒系統已經投入使用,落筒機器人將一批紗錠取下后送到了抓舉機器人手中整理上架,原本需要20個工人的這條生產線,現在只需要2個工人。
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品牌部經理 陳阿斌:這樣就可以省掉18個操作工,對我們的用工成本,還有降低生產成本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促進作用,現在是完成了16條生產線的改造,按照一個人年均5萬塊的平均工資來說的話,那一年可以省1500萬以上。
目前,我市科技部門正著力推動企業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明確發展方向及項目投資重點,推動泉州裝備制造企業主動對接創新資源,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積極加強溝通與合作,努力爭當 “泉州制造2025”的領頭羊。
三、專家:推動泉州智能制造需要培育示范企業
主持人:作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地方試點,我市科技部門在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同時,還經常穿針引線,請進專家,為企業出謀劃策。
過去的一年,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余建勇,中國3D打印技術領銜專家盧秉恒等眾多專家多次來我市調研,為我市推進泉州制造2025與數控一代帶來了智力支持。2015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建勇等多位專家來我市調研數控一代與智能制造。經過調研,專家們認為泉州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方向把握準確,處在領先地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余建勇:泉州2025這個出臺非常及時。實際上它的編制是跟我們中國制造2025是同期在進行當中的。也是我們順應了我們整個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這個迫切的需求。第二,這個泉州2025制造它確實是密切的結合了我們泉州的產業發展的特點。我們確立的三大重點,九大產業重點領域。我覺得這整個計劃非常接地氣。
余建勇認為,泉州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政府與企業密切互動,通過培育示范企業,不僅能對整個行業起到引領和帶頭作用,還能夠更貼近企業實際。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余建勇:一定要從企業發展的現狀和企業現有的資源還有發展的可能性來選擇有效的智能制造的模式。我覺得這個非常關鍵。比如說我們建了一個自動化的工廠,就像紡織領域,化纖的生產、紡織物的生產和印染物的生產實現自動化工廠之后對整體效果的提升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就這些模式的提升上,一定根據企業的具體的發展情況來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使它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升級。
2016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作為全國3D 打印領域唯一的院士,在我市調研時也表示,愿意與我市政府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同推動泉州企業的制造水平再上新臺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秉恒:泉州如果有需求的話,我們也可以幫助過來,我們進行一個整體的平臺的設計,政府可以引導資金,找一些企業家來投資,辦一個實體的公司,去運作這個平臺,這樣哪家企業有產品開發,都可以到這個平臺來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