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通訊員丁建明 葉智麗攝影報道)7月7日,在新疆且末縣河東治沙站,該縣托格拉克勒克鄉工作人員使用肉蓯蓉播種機在梭梭林里播種肉蓯蓉,這是該縣首次使用機械大面積接種肉蓯蓉。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別名大蕓、寸蕓、蓯蓉。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土壤、水分要求不高,分布于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長期以來,該縣采取人工挖溝種植方式接種肉蓯蓉,工作效率很低,播種成本較高,肉蓯蓉的接種率不高,嚴重影響了肉蓯蓉的凈產量。
為確保肉蓯蓉高產穩產,2015年6月,該縣從和田地區引進肉蓯蓉播種機,在全縣推廣機械化播種肉蓯蓉。目前,該縣使用機器播種肉蓯蓉4000余畝。
據了解,自從2008年該縣成功探索出梭梭根部種植肉蓯蓉的產業化治沙模式以來,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股份制經營、單位認領、發展鄉村集體經濟等多種經營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沙漠種植肉蓯蓉產業。隨著市場需求逐年上升,該縣肉蓯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今年該縣已采挖1萬畝肉蓯蓉,產量達189噸,采集肉蓯蓉種子780余公斤。同時,該縣計劃今年完成生態治沙造林1萬畝,新接種5000畝肉蓯蓉,力爭肉蓯蓉種植面積突破3萬畝,打造南疆最大的肉蓯蓉種植基地。
“目前,我們在治沙林中已成功套種肉蓯蓉、紅棗、打瓜、南瓜、枸杞、葡萄等經濟作物。民營企業參與治沙工程建設的積極性高漲,已有8家民營企業正式進駐沙漠。同時,我們進一步探索發展沙漠種植、生態旅游、生態養殖、觀光、休閑等產業。通過不斷拓寬沙產業發展渠道,已初步走上了一條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路子,為當地群眾開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且末縣林業局局長蔣建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