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營口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的水稻和玉米,由于收割后得不到及時烘干處理導致的霉變事故時有發生。多年前,農機部門雖著手開展推廣試驗,但由于過去烘干設備投入大、適用性差,致使發展緩慢。近幾年,隨著我市水稻、玉米生產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擴大,機械化收獲水平提高、收獲期相對集中,同時,烘干機械技術更成熟,農民開始關注糧食烘干機械化。2014年市農機局趁勢將打通糧食烘干機械化作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最后一環作為工作重點。
農機部門給農民算了一筆帳。一是加工利潤,目前我市烘干設備烘干水稻加工價0.05元/斤(100元/噸),去除用電、用煤的費用,純利潤在0.015—0.02元/斤。日烘干50噸的合作社,利潤在1800元/日左右。常規年,烘干設備可以使用2個月左右,加工利潤較為可觀。二是烘干后水稻收購價格的提高。往年含水率在15-16%的稻子價格如果是1.4元/斤,含水率在18-19%的稻子價格則在1.2元/斤(水越高,價越低),價差在0.2元/斤。若對水稻進行烘干,去除烘干0.05元/斤費用,再去除含水率從18降到15重量減少每1斤減0.02斤,即減重損失0.03元/斤,還可達到0.12元/斤左右的利潤,即可凈提升價值在240元/噸。對于從土地里掙“分利”的農民,烘干后每斤0.12元的利潤十分誘人,對于社員多、自產糧較多的合作社,采用烘干技術產生的升值利潤更豐厚。
農民有帳算,投入糧食烘干機械化的熱情就高,農機部門通過召開現場演示會、舉辦技術培訓班及對糧食烘干機械實行市級10%的累加補貼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激活了農民投入烘干機械的熱情。2014年,全市糧食烘干機購置量明顯增加,新購置的糧食烘干機可實現日烘干水稻1000噸以上,切實解決了水稻、玉米機收后存貯難的后顧之憂,讓我市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鏈條更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