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7月17日,喜看2600多畝早稻機收大體完成,湖南省望城縣的“85后”種糧大戶袁虎比自己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還要喜悅,在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攻關下,今年早稻平均畝產增收三四十公斤。在經歷了春澇、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像袁虎一樣的種糧大戶緣何實現糧食再增產?這成了日前參加農業部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增產模式攻關會的重點探討主題,來自南方八省的農業廳相關負責人、水稻專家一致認為:糧食要增產,要從農業科技上找出路。
八省(區)試點:成熟技術推廣要打“組合拳”
今年糧食要實現“十連增”的目標,但糧食增產難度加大。因此,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強大。糧食專家直言:“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2011年增長到53.5%,2012年提高到54.5%。盡管只增長了1個百分點,但正是這1個百分點讓糧食九連增從夢想成為了實現。”
然而,農業科技的創新談何容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坦陳:農業科技存在的三個不足之一是成果的創新供給還不足,像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稻這樣的主打成果還很少。即使是雜交稻,袁隆平認為,高產水稻需要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的“四良”配套,其中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良態是好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四者缺一不可。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胡培松認為:“到了現在這樣一個階段,中國糧食生產的技術創新不能靠單打獨斗,而是要打‘組合拳’。”因此,成熟技術集成推廣在水稻增產攻關中被作為一組關鍵的技術被推上“田間地頭”,農業部在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安徽和江蘇南部地區的8個糧食大縣開展水稻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示范。《長江中下游水稻成熟技術集成推廣技術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如此表述:集成技術模式,是在總結各地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對碎片化的單項增產技術重新進行集成組裝,推進農藝農機深度融合、良種良法相互配套,集成適合不同區域的、整套的成熟技術模式,打造品種、技術增產的組合拳。這樣“組合拳”的“組合技術動作”有: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缽苗機插與擺栽、精確定量與栽培、“三定”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 對于“組合拳”帶來的效應,作為“農業部雙季稻高產創建成熟技術集成推廣”項目專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三定”栽培技術的首創者鄒應斌認為:因地定產、依產定苗、測苗定氮“三定栽培”技術是一個單項創新,但它同樣要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結合在一起才更有效果,因為組合運用有利于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均衡氮磷鉀的使用,提升耕地質量,從而促進糧食增產。經多點試驗證明,“三定栽培”比傳統栽培的早稻和晚稻分別增產11.68%、7.41%,如與其他兩項技術組合應運,還可降低生產成本15%左右。
集成技術的推廣運用效果如何?糧食大縣更有話語權。安徽省廬江縣重點運用集成推廣現有成熟技術模式,如應用“早稻軟盤旱育拋栽高產集成技術”成果,主要集成了軟盤旱育壯秧等8項技術,在該縣大面積示范的平均畝產達到了550公斤以上。
全程機械化:要變“一步走”為“齊步走”
作為兩組主要的增產技術,比水稻成熟技術集成推廣更加凸顯的是“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關”。《方案》中明確提出:水稻成熟技術推廣要以水稻全程機械化為核心。
對全程機械化這項技術的運用,湖南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水稻全程機械化意義非凡,但重要的不是踏出一步,不是單純的機耕或機收,還是要全過程機械化操作,從機耕、機插、機收到機運、機植保、機烘干,六個環節‘齊步走’,才會真正實現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大滿貫。”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重要性,農業部將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作為示范基地,重點在湖南、江西等雙季稻區開展攻關示范,并以湖南益陽赫山區和江西省上高縣作為項目示范基地。
據湖南省農業廳糧油處處長許靖波介紹,今年以來,湖南在益陽市赫山區的八字哨鎮、龍光橋鎮、蘭溪鎮、泉交河鎮設立共2000畝的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基地,開展了早晚稻機械插秧品種篩選、插秧機械篩選、機插密度對比和不同育秧基質對比試驗,在四個基地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示范推廣成熟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全程機械化給糧食增產帶來了明顯的好處。益陽市赫山區農業局局長李新華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從已機收的情況來測產分析,4個基地糧食都有不同程度地增產,其中龍光橋鎮汪家堤水稻基地獲得大增產,試點示范全程機械化的440畝早稻總產43萬斤,與去年沒有進行全程機械化的早稻相比,同比共增收10萬斤。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評價說:“赫山區的試點示范集中體現了‘四改一增’:改分散育秧為集中育秧,改無膜育插秧為麻地膜育插秧,改9寸寬行距機插技術為7寸窄行距機插技術,改人工拋秧為機械插秧;‘四改’換來了‘一增’,即有效促進增食增產,為其他地方糧食增產攻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