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科研開發等方面,國家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與當前市場需求及國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具體表現在:產品品種少、水平低,質量不穩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十二五期間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等工程機械產品保有量將達600萬臺,年銷售量在5萬臺左右,據此估算,年需求高強度緊固件約在2萬~3萬噸。以緊固件為代表的基礎件,不僅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的重要基礎。
在十二五期間,行業在保持部分成本優勢的同時,必須靠技術進步、質量提升和產品性價比等新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預計至2015年末全行業總產量將達750萬~800萬噸;在擴大出口的總體形勢下,出口產品將呈起伏式增長態勢,預計十二五期間年平均出口增長率為8%~10%,到2015年全行業出口總額將達到300億元。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下如何保證我國的緊固件產業有序發展,將是其面對的主要問題。對此,羅百輝認為我國制定相關嚴格行業標準,提高產業鏈的準入門檻將是產業有序發展的有力支撐點。
目前,國內緊固件廠限于資金或其他原因,較多采用國產設備和臺灣設備來生產汽車用緊固件,對于保證大規模生產高端緊固件產品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應該加大在線監控手段和模具制作水平。消除生產中的不合格品,從而保證主機廠、整車廠的裝配質量。
近日,《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產品規格尺寸》(以下簡稱《標準》)開始正式實施,該標準從安裝、電壓、外形等多個方面,對電動自行車所使用的鋰電池進行了標準化。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混亂的電動自行車行業終于迎來了統一的標準,而這也將給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鋰電化帶來機會。目前由于成本較高等原因,采用鋰電池的電動自行車僅占市場的3%。
這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到2015年,鋰電池市場將達到1251億元?!?/P>
鋰電新機閃現
近期,我國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已經向工信部等部門提出申請報告,希望使用鋰電池的電動自行車可以領取300元~400元的補貼。
業內人士認為,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鋰電化,不僅可以讓產能過剩的鋰電池行業走出困境,也將給其帶來巨大的商機。在鋰電池的商業路線圖上,電動自行車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只有在這個行業上普及了,電動汽車的普及才不再遙遠。“現在很多企業連鋰電池電動自行車都做不好,就開始匆忙上馬電動汽車,顯然是在炒作概念?!?/P>
電動自行車一般需要40個鋰電池組,而電動汽車則需要近7000個鋰電池組,在系統一致性和安全性方面需要有較高的技術,而很多企業目前都無法達到這一水平。
此外,續航能力也是電動汽車的致命硬傷。比如在夏天,電動汽車不開空調能行使400公里,開了空調只能行使200公里,對于電動汽車來講里面一些附加設施例如:空調、暖風、收音機等等只要使用就要耗用電量,而耗用電量就要消減汽車本身的續航里程,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方案。
近期,我國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已經向工信部等部門提出申請報告,希望使用鋰電池的電動自行車可以領取300元~400元的補貼。一般而言,鋰電池電動自行車在市面上難以與鉛酸電動自行車競爭的原因,就是成本高出400元,如果這個差價能有補貼,那么鋰電池電動自行車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而鋰電池未來的前景更加可觀。全球知名咨詢公司Frost Sullivan的報告顯示,到2015年中國動力鋰電池產能將達到39億安時,而到時中國的電動車需求則在12萬輛,需消耗鋰電池約9億安時,僅占當期產能的23%。
中國起重機械行業在經歷了近十年“井噴式”的發展之后,全行業已經進入產量收縮、營收下滑周期。中國起重機械網CEO、行業分析師楊書彥說:“其實,從2010年開始,起重機整個行業已經開始沖高下滑,逐步進入一個微利時代,到2012年行業的冬天已經到來了?!?
2013年起重機械行業增速進一步放緩,眾多起重機企業在同質化嚴重的競爭環境中舉步維艱。在有著中國起重行業“晴雨表”之稱的中國起重機械之鄉河南省長垣縣,以往車水馬龍,機器轟鳴的情形已不復存在,工廠訂單不足,生產班組裁員已成為行業普遍的現象。資金鏈斷裂更是讓許多企業步履維艱,在生死的邊緣徘徊。2013年一季度,整行業產值利潤下滑接近六成。
楊書彥分析認為,導致2013年第一季度企業銷量和營收雙雙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行業需求不振,但在需求不振的背后,不僅僅是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和房地產市場新國五條政策的影響,同時也是2012年國內整個裝備制造業不景氣的一個延續。
起重機械行業過去的黃金十年,催生了衛華、河南礦山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崛起,但是過分追求速度和規模也造成了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產品同質化等暗傷,這種情況在增長停滯的2012年表現的非常明顯,給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進入2013年,在企業營收下滑,市場需求放緩的嚴俊形勢下,長垣縣也在從政府層面,利用有形之手推動企業戰略重組,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促使整個行業合理健康發展。
事實上,有業內專家并不看好長垣起重機行業內部的重組,因為不同的企業捏合到一起,純粹的規模合并,未必能達到最優效果。大企業大集團需要企業內生性發展壯大,而非簡單的并購重組。中國起重機械網()CEO楊書彥認為:對于整個起重行業而言,走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創新、營銷模式的創新才是長垣乃至全國起重機行業做強的關鍵。
在全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起重機械行業發展增速放緩的趨勢已是不可避免。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2013年4月份指數為50.6,同比下降0.30%,據此我們分析認為,行業仍處于企穩排徊階段。在談到起重行業什么時間能真正回暖時,楊書彥分析,未來的機會更多在于整合和營銷模式的創新。目前,中國起重機行業的發展模式仍比較粗放,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品附加值低,總體上大而不強,真正的行業復蘇應該在2015年底。
如何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順利渡過低迷調整期?如何在未來市場競爭中搶占下一輪制高點,是整個起重行業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