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信息化企業
李金良:研發與生產系統脫節
在工程機械的制造環節,國內制造企業還很難完全按照精益化生產的模式進行生產,同時研發環節與制造環節的系統脫節是這個行業內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是因為技術接口存在弊端,更重要的是在業務層面上遇到很大困難。
在實施信息系統后對于原來的很多研發意識和生產流程將要進行全面改變。因此研發部門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研發部門要從研發和生產環節進行改進,設計的產品更加平臺化、模塊化,并提升與客戶需求的匹配度,同時對生產組織進行重新排列以適合生產制造系統,從而縮短交貨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在產品研發階段,通過模塊化開發和設計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是企業努力的方向。
在工程機械企業的CRM系統中,缺乏對于客戶信息的有效甄別、分析,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商業智能也是建立工程機械企業CRM系統的一大難點。
李永剛:現狀與目標有差距
目前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對于先進管理理念的理解并不深,而一些為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的公司也并沒有對企業管理變革提供應有的幫助,有些甚至只是基于企業管理現狀強硬地推行軟件系統,這也造成了不少企業應用管理信息系統效果不理想。目前造成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應用信息管理系統而達不到理想要求的主要問題有兩個:其一為人才缺失。在大部分制造企業,IT人才對于管理業務不了解,而管理人才對于信息技術理解不透徹,造成了制造企業管理各環節信息化難以實現整合與協同的理想狀態。其二是企業管理者對于信息化管理給企業能帶來的巨大價值認識不足。工程機械制造業作為傳統制造行業,企業內部對于生產設備投資的重視程度遠比企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大。
張啟亮:爭武器必須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武裝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經驗。隨著經濟低迷,產能過剩,工程機械企業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局面,誰能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取勝?那就看哪個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質量高、產品技術先進、價格低、交貨及時、服務好。這些市場競爭的武器與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密切相關,上述競爭武器必須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武裝,打通各個環節,形成核心動態競爭力。
馬德富:全部推給企業的CIO
對于建立信息系統,很多企業的一把手至今沒有一個系統的思考,往往是將其全部推給企業的CIO,這在運行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實施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其實企業的總經理或者董事長應該像重視營銷和財務一樣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
賈彥生:許多企業沒有一個整體的IT規化
中國的大型制造企業在幾年前就著手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但在建立之初并沒有一個清晰的IT規劃。大部分企業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建立起整套系統而是隔一段時間建立一個子系統,這也產生了系統銜接不暢、與業務流程沖突的問題。在發現問題后,許多企業才開始想到建立整體IT規劃。 工程機械企業信息化誤區
中國制造行業近年來的信息化投入平均年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2005年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投入還只有281億元,而2011年這一數字已經接近600億元。在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紛紛投資IT系統,以加強企業管理和信息化控制。
合理的信息化基礎建設是與管理規范化相結合的,它可以幫助企業打通市場和制造的前后端通路,提高企業面向市場的敏捷性,實現企業各業務單元間橫向協同,并實現輔助戰略性決策的作用。但是,據筆者走訪了解,我國很多工程機械企業的信息化工作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首先,許多企業以為企業信息化就等于企業的現代化管理,這是非常片面的。信息化是管理邏輯和思想的體現,信息化之前需要進行業務流程的優化。如果信息技術結構不適合企業的流程,將使計算機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那些完全依賴于軟件公司實施信息化的企業,他們自身的業務有可能被引入之前固化好的流程模塊,這些模塊是軟件公司在其他的客戶中實施信息化所積累下來的,它要求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改變以適應信息化軟件的需要,而不是去適應客戶與市場的需要,這樣的信息化將減弱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企業的各部門信息化相對獨立,信息協調不暢,“豎井”現象嚴重。在某些企業中,管理軟件是逐步上馬的,甚至不同的部門所使用的軟件并不是相互兼容的。這很可能造成財務與采購、生產環節的系統之間存在銜接盲點,物流信息化與財務信息化配合存在問題。另一種情況是信息化建設出現“分層”。研發設計部門和財務部門往往實現信息化管理,但企業決策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依舊很薄弱,整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這將使信息化的復雜性增加,甚至降低管理效率。
第三,信息化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很多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都有追求“一步到位”的心理,覺得軟件的功能越強大越全,用處就越大,不求要點只怕遺漏。其實,功能越多、添加內容越詳細的軟件,其操作越復雜,實用性相對也就越低。因此,集中力量解決業務處理中的主要矛盾才是關鍵,比如工程機械企業ERP管理是比較重要的模塊,企業能夠及時地掌握貨品的分布、流轉情況以及銷售趨勢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如果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軟件功能,一方面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可能走入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信息化誤區。
第四,信息化在短時期內就能改變經營狀況。很多企業在經營上出現問題時,都希望通過信息化來改善市場表現。然而信息化只能幫助企業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并不能立竿見影。一方面,信息化并不能解決企業經營層面的問題,在企業的風險中,只有一部分由信息不順暢或延滯造成的風險可以通過信息化來規避,而大部分風險和問題還需要通過其他方法加以解決。其次,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信息化效果需要在一段時間的運營后才能顯現,所以希望在短期內用信息化來解決所有經營問題是不現實的。因此,對大多數工程機械企業而言,信息化不可能馬上就從本質上改變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第五,企業信息化主要是信息技術人員的事。一些企業認為企業信息化與普通員工的關系不大,只要對他們進行操作培訓,能夠使用電腦就行。許多員工也認為,企業信息化是在搶他們的飯碗,對他們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而抵觸情緒很大。有的企業領導則以為信息化就是招聘幾個IT人才、買一批軟件與設備,依靠他們就可以實現信息化。其實,企業的信息化需要全員參與,在使用中反饋需要完善之處,使系統得到不斷優化。
那么,工程機械企業信息化如何做呢?首先,對于一般的工程機械企業而言,首先在明確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后,必須考慮信息化建設的成本和收益。所謂信息化建設的收益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體現在利潤率、存貨周轉天數、交貨期及服務反應時間等諸多指標中,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也同樣必須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承受能力,做到成本可控,充分發揮效率。其次,工程機械企業應該將信息化建設前的管理標準化做好、做實。再次,對集團化的企業或大型企業,一定要強調公司對事業部或分、子公司采用集中資源、集中控制的方式進行信息化建設。最后,信息化的建設一定要選好實施方。
對于機械設備來說
基于GPS定位追蹤組網的工程機械信息化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GPS為核心的數據傳輸、遠程控制系統在工程機械融資租賃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從2003年GPS技術進入工程機械領域,到今年為止,包括世界工程機械50強在內的卡特彼勒,日立、小松、沃爾沃等大型工程生產商已經陸續在其產品中裝配以GPS為核心的數據傳輸、遠程控制系統并逐漸成為其標配產品。
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技術的發展,工程機械領域對GPS的需求已經從最早的融資租賃安全考慮開始拓展到工程機械應用領域的各個角落,基于GPRS、GSM數據傳輸模式的遠程監控平臺利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無線通訊技術(GPRS)、數據庫技術等信息技術對工程機械的地理位置、運動信息、工作狀態和施工進度等實施數據采集、數據分析、遠程監測、故障診斷和技術支持。
通過工程機械監控系統,建立了對工程機械的實時動態信息檔案,提高了企業的售后服務水平,加強了對工程機械的管理和控制,并為客戶科學管理機械,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了量化的科學依據,成為企業新的利益增長點,成為客戶采購參考的訴求點。
智能化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實現智能優化控制,故障自診斷,安全保護邏輯控制、信息反饋可視化,是工程機械行業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在“十二五”期間對工程機械重點主流產品都要達到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特別是工程機械,要實現本機和遠程的智能化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日前表示,智能裝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
今年的兩會向我們傳達了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趨勢:創新、環保和節能。其中,創新的趨勢就是企業發展工程機械產品走向智能高端之路。全國人大代表王金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高端轉型、產業升級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做《主攻高端、推進轉型升級,為促進機械工業由大變強提供支撐》主題報告時也指出,新世紀以來,機械工業主攻高端推進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械產品向高端升級步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穩步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趨勢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