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濟寧市大蒜機械化收獲現場觀摩會在金鄉舉行,全國18家大蒜收獲機生產廠家來到金鄉,向蒜農們推介各自的產品。有的大蒜收獲機不僅傷不到蒜皮,而且去土的效果也不錯。看到這種省時省力的機器,很多蒜農動了心。
30余部機器現場賽技能
15日上午,在金鄉縣雞黍鎮的一處大蒜種植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18家大蒜收獲機生產廠家,紛紛將自家生產的大蒜收獲機帶到了觀摩會現場。在展示的同時,他們還現場進行了一場比賽。
10點30分,生產廠家分別將最滿意的兩款機型帶到分配好的蒜地里。他們當著眾多大蒜種植戶的面,在現場展示大蒜收獲機的本領。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一片約40畝的蒜地里,排列著30余部造型各異的大蒜收獲機。四周聚滿了觀看的蒜農。
幾分鐘后,比賽開始了。只見最北面的兩部收獲機開動后,土壤中的大蒜一一被機器挖掘出來,很多蒜農立刻涌上來觀看收獲的效果。隨后,其他的大蒜收獲機也展示了各自的收獲效果。
“這個機器效果還不錯,不僅沒有傷到蒜皮,連根上的泥土去得也非常干凈。”專程從魚臺趕來的蒜農李海峰告訴記者,在看了很多大蒜收獲機的演示后,他對兩款小型收獲機的“表現”比較滿意。這種小型收獲機的價格在5000元左右,去掉政府補貼的30%,自己承擔的部分并不多。目前,他已有了想買一部的沖動。
一部收蒜機抵5名好勞力
目前,正值大蒜收獲時節,不少蒜農表示,這個時間段,家里勞動力有點短缺。“大蒜要在這一個多星期里集中收獲,要不就有可能爛在地里。”蒜農張新生說,每年這個時候,勞動力都很難找,很多熟手早就被預定了。 記者了解到,在大蒜收獲的季節,一畝地需要5個勞動力干一天才能收完。使用收獲機,即便是最小功率的機器,每小時也能收獲1.2畝。濟寧市農機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大功率的收獲機每小時最多可收獲4畝地的大蒜。
除了節約時間外,機械化收獲大蒜還能節省勞動力,為蒜農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現在一畝地挖蒜的人工費需要200元,要是租用機器每畝地能省下100多元。”濟寧市農機局的工作人員說,按照目前大蒜收獲機的租賃費用,每部機器按照功率大小租賃一小時的費用約在30至60元之間,但機器工作一小時,至少能趕5個人手工干一天。
收蒜機械化剛剛起步
濟寧市農機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濟寧市大蒜生產在耕整地環節已實現機械化,但在播種和收獲兩環節,機械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大蒜生產機械化發展滯后,影響了農民種植大蒜的積極性,制約了大蒜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也影響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大蒜作為濟寧市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120萬畝以上,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長期以來,濟寧大蒜生產一直以人工作業為主,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以大蒜挖掘為例,去年每畝用工成本平均在200元左右,而機械作業成本僅為每畝30-50元左右,工效卻相當于人工的60-80倍。如果全市大蒜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僅大蒜收獲一項每年就可節約成本2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