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集成品種、栽培、肥料、植保、農機裝備等多項技術創新,長期受機械化難限制的油菜生產模式獲得新突破。由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合南京農機化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實施的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湖北云夢的千畝示范基地獲得成功。專家表示,這標志著我國油菜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解決了油菜產業“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11日,云夢臺湖農場的1000余畝油菜田迎來收獲的季節。記者在現場看到,十幾臺聯合收割機、分段收割機現場演示機械化收割油菜籽。
油菜籽是我國第二大食用油原料,營養價值和均衡度僅次于橄欖油,是我國南方居民主要的食用油原料。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同季作物小麥可全程機械化的背景下,周期長、耗工多、技術環節復雜的油菜生產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種植面積下滑壓力大。專家表示,不解決油菜籽生產機械化問題,油菜籽的種植習慣將逐漸消失,已經高度對外依賴的食用油產業將雪上加霜。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2008年開始研究適宜機械化的品種。2009年選育成功的“陽光2009”具有株型緊湊、抗倒性好、抗裂角性強、花序長、含油量高、抗病性強等特點,適宜機械化生產。
選定好種子后,科研人員將近年來油菜科技成果、產品、裝備進行了集成組裝,將“陽光2009”、機械精量耕播技術、配方施肥、防漬、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機械分段收割等七項技術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在長江中游以北的云夢縣建立示范基地,形成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學昆介紹說,去年9月播種,到今年5月收獲,機械裝備的應用將傳統種植油菜畝均10個工減少到0.8個工,接近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與此同時,畝均產量保守估算達到150公斤,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畝均純收益300元以上,可扭轉長江流域近年來油菜生產效率低、效益低的局面。
農業部種植業司專家曾令清表示,油菜生產關系到我國油脂行業的產業安全,全程機械化的實現,對農民是好事,對產業安全更是有力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