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是任何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該行業的發展和良好運作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耗能和耗材量、勞動生產率、生產的環保程度甚至是經濟安全。目前,哈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有相當發達的工業基礎,在GDP總量中,工業占32.2%,其中,加工業占18.5%,礦山開采業占11.5%,但由于歷史形成的原材料型經濟結構,哈對機械制造產品的需求量會逐年增加。
一、現狀。
蘇聯解體致使原有的經濟聯系中斷,哈國民經濟劇烈下降。當時倉促的私有化、管理效率低下和缺乏對企業進行改造的投資等,致使機械制造業在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6%減至2008年的3%,設備磨損率超過60%。與此同時,國內對機械產品的需求主要依靠進口,2009年進口1.6557億堅戈(按當時匯率1美元約合140堅戈計算),而國內生產只有2825億堅戈,多出5倍多。危機襲來時,一方面,石油天然氣業和建筑業對機械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機械制造企業為保持現有的生產能力而不愿進行較大的投資。機械制造業陷入了更為艱難的境地。
哈是機械設備產品的純進口國,進口占哈國內機械產品消費總量的92.1%。以2011年(2012年數字尚無)為例,全年共進口機械設備132億美元,其中,電子元件、收音機、電視和通訊設備18億美元,鐵路設備15億美元。出口僅7億美元,占GDP的0.4%,其中,一般性設備3.5億美元,電力設備2.9億美元,交通工具6000萬美元,出口主要面向俄羅斯市場。據預測,今后幾年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哈對機械設備產品的需求量也將隨之增加,但國內生產量不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由于投資量太大,組織大規模的進口替代型國內生產是不現實的。
目前機械制造業帶來的增加值僅占哈經濟總增加值的0.6%,而俄羅斯為2.9%,德國為8.1%,日本為7.2%,白俄羅斯為7.1%,其變化特點是,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2008年-2009年大幅下降,2010年開始復蘇。2010年機械和設備生產增加值比2006年增加55%,電力設備、電子和光學設備—24%,交通工具和設備—117%。2011年,機械產品生產同比增加17%,其中,汽車、掛車和半掛車增加63%,2012年相應指數分別為12.8%和92.6%。機械制造業的主力軍是保障國內市場需求的冶金礦山和石油天然氣設備的生產。
2011年機械制造業產值2782億堅戈,約占工業產值的1.7%,其中,機械設備生產占27.8%,電力、電子和光學設備—31.3%,交通工具—40.9%。2012年相應的指標分別為3308億堅戈,2.2%,27.7%,26%和46.3%。2011年生產轎車8200輛,載重車900輛,電視機33萬臺和洗衣機66000臺。2012年相應指標分別為19000輛,841輛,27萬臺和58000臺。
為提升機械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國家制定了2010年-2014年機械制造業發展綱要,擬在2014年底前使生產達到5880億堅戈,增加值比2009年增加74%,勞動生產率達到759萬堅戈/人。綱要主要的發展領域是石油天然氣、礦山冶金、農業、電力和鐵路設備制造業以及汽車工業。國家采取的主要支持措施是,對在“自由倉庫內”組裝和拼裝的產品免征增值稅,衡量康拜因、專用設備等機械產品再加工程度的標準由50%降為30%。此外,為開發新產品,在國家實際開發署設立了4個行業設計局,分別為運輸機械局(阿斯塔納市)、農業機械局(阿斯塔納市),礦山冶金設備局(烏斯季卡緬戈爾斯克市)和石油天然氣設備局。僅2012年上述設計局就為機械制造業企業設計了225個新產品。近三年內,在工業化計劃框架內,實施了44個機械制造投資項目,僅2012年就投產了14個生產項目,投資910億堅戈。
二、問題和前景。
目前該行業存在著許多體系性問題,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主要是:
1、缺少類似于組裝線的備件生產基地。如,哈鐵路總公司每年需要2800多種各種配件,但國內生產只能滿足500種。
2、沒有機械制造業中最關鍵的機床制造業。
3、缺乏資金。機械制造業企業無法擴大和改造現有的生產規模,導致技術落后和生產效率低下。因此,應完善融資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目前狀況。
4、運輸費用、能耗和固定資產磨損率高,工業和設備老化等,降低了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和盈利水平。
5、區域最大的經濟體—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帶來市場上本地和外國生產者間競爭的加劇。盡管這種競爭有其積極的一面,但考慮到上述問題的存在,機械制造業中某些行業的狀況將會嚴重惡化。
6、在目前對進口成品機械設備實行高關稅政策的情況下,外國企業從事零配件生產和成品的組裝,經濟上是合算的。但如關稅降低,從事組裝和進行屬地化生產的積極性就會大為降低。
7、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會增加市場對汽車等耐用機械產品的需求,刺激相應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但需要巨大的投資來支撐。
與此同時,哈機械制造業發展也擁有諸多有利因素,主要是:
1、部分行業已開始進行改造;
2、外國企業進入;
3、近幾年來行業生產效率有所提升;
4、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快速提升的潛力較大;
5、國家積極扶持,
6、市場對機械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
7、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
8、相對有利的財稅政策;
9、擁有歷史形成的較為雄厚的基礎;
10、入世后還有實行低關稅的過渡期,期間可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響。
盡管近年來機械制造業在哈工業總量中的占比提高到了4%,但仍與22年前11.6%的指標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長期內,尚難以在國際市場占有穩固的地位,某些機械產品的進口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解決存在的問題和減小不利條件的影響可提升哈產品的出口潛力和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同時,隨著內需的增加,企業可首先瞄準國內市場??傊?,機械制造業如要在經濟發展中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