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2年,對于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是一個美麗的“冬天”,盡管大多數企業噤若寒蟬,食不果腹,但是“冬天”畢竟讓企業學會了冷靜思考,學會了怎樣“過冬”以渡難關,這也成為中國工程機械“黃金十年”美麗的注腳。 在我看來,中國工程機械“黃金十年”的含金量,絕不僅僅在于產銷量上的巨幅增長和出口上逆差轉為遞增順差,而更在于自主創新的進階強化、國際化戰略的成功破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增長方式的順勢轉變、營銷理念的與時俱進,這為整個產業下一步發展、進而做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而中共“十八大”報告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產生以及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又為中國工程機械下一個十年勾勒出美好的發展前景。 政治禮遇促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工業化發展水平。作為裝備制造業中一個細分的子行業,工程機械產業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裝備制造實力。從頒布實施《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到制定出臺《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2011)》,都表明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重視程度。而國家高層領導人深入企業的一言一行,更將對一個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回顧一下過去的十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禮遇,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中央領導集體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幾乎都有過密切的接觸。據不完全的媒體資料顯示,胡錦濤視察過三一、合力,吳邦國視察過中聯,溫家寶視察過中聯、三一、柳工、海諾,賈慶林視察過中聯、三一、柳工,曾慶紅視察過三一,吳官正視察過中聯,黃菊視察過陜建、柳工、三一,李長春視察過中聯,羅干視察過內蒙古一機,習近平視察過中聯,李克強視察過中聯、山河智能,賀國強視察過中聯、徐工、柳工,周永康視察過徐工。 “頂層設計”繪宏圖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兩個“百年”目標,引起了國內外社會的普遍關注,即:“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應該算是對國家發展遠景規劃的“頂層設計”,早見于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有相似論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百年紀念日,2049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百年紀念日,這兩個極具歷史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為國計民生確立了發展目標。也就是說,在2012年之后的十年中,執政黨將帶領全國人民全力以赴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沖刺。同時未來十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又將為建國百年的國家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早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就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在新世紀,黨中央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分“兩步走”:前10年(2001-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10年(2011-2020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包括諸多方面,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GDP。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但是,這一標準在2008年已經提前實現,所以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2010年我國GDP為401513億元人民幣,若在此基礎上翻一番的話,2020年我國GDP將超過80萬億元。即便從2012年的519322億元GDP基數算起,若達到2020年GDP增長既定目標,年度的GDP累計增量也會使工程機械產業受益匪淺,交通、能源、礦產及城鎮化等重點建設領域仍然會推動工程機械消費不斷走高。 國際化大有作為 過去的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在實施國際化戰略方面可圈可點。從海外營銷渠道和服務網絡布局,到投資(獨資和合資)建廠,乃至跨國并購全面開花,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出口大單不斷涌現,可以說,國際化已經成為拉動中國工程機械可持續發展的一股不可小覷的正能量。
2012年9月3日上午,山東重工旗下濰柴動力與德國叉車巨頭凱傲集團在濟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資7.38億歐元收購凱傲集團及其下屬業務股份,這是迄今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大的一筆跨國并購。 最值得稱道的是,“黃金十年”期間跨過并購異彩紛呈。繼中聯重科領銜主演了收購英國保路捷和意大利CIFA公司跨國并購大戲后,徐工收購了歐洲兩家零部件企業和德國施維英公司,柳工收購了波蘭HSW公司民用工程機械事業部,三一收購了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國機重工收購了日本長野工業株式會社,山東重工收購了德國叉車巨頭凱傲集團(股權投資)及旗下林德液壓業務等。這一系列的跨國并購,不僅縮短了中國工程機械的國際化進程,而且對于中國企業借鑒吸收國際化運作經驗和嫁接先進技術大有裨益。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飽和,而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很大,中國工程機械的性價比恰好又合乎后者用戶的口味,再加上國家也積極支持裝備制造業走出國門,融入全球化經濟大循環。這些都將使中國工程機械的國際化事業大有作為。
200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聯重科觀看新下線產品。 不僅如此,鑒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業績斐然,200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還曾指示十多家中央權威媒體組成記者團,對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山推、山河智能、合力、杭叉等八家典型的優秀工程機械企業進行了系列采訪報道。 更有首開先例的是,在中央領導集體新老交替的2012年,中國工程機械知名企業家隨同國家高層領導出訪國外,這在之前是沒有過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于2012年2月13日起對美國進行了為期5天的正式訪問,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隨同出訪。 2012年4月,中聯重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純新隨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俄羅斯。4月28日,中聯重科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大型企業馬斯特集團簽署20億盧布(約合4.28億人民幣)的授信合作協議,用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以及購買中聯重科的各種工程機械。在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與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的共同見證下,詹純新與俄方代表在協議上簽字。 這至少傳遞出兩個明顯信號:一是新一代領導人在“轉正”之前就開始關切中國工程機械產業;二是新一代領導人非常重視中國工程機械國際化。 近十年,工程機械為何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想必國人的心里都很清楚,假如沒有風生水起、如火如荼的工程機械國產化,中國過去十年所興起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將付出沉重的成本代價,因為中國對工程機械的需求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