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期《徐工機械:關聯交易的“糊涂賬”》一文,針對徐工機械忽隱忽現的關聯債務,以及來自于合營企業現金分紅財務表現等方面存在的疑點進行了分析。原本認為徐工機械作為一家年收入超過300億元的工程機械行業知名公司,其對待股東的責任心也能如對待產品一般,但實際結果卻著實令人失望。
此前本刊在質疑中聯重科時,該公司本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在第一時間針對本刊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說明,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專項審計。反觀徐工機械,面對本刊提出的質疑點無可辯駁的情況,采取了消極回避的“鴕鳥”政策,由此便不難看出徐工機械管理層不僅對于年報信息披露質量漠不關心,而且對于投資者利益也無任何責任心可言。與中聯重科進行對比便不難發現兩家公司之間存在的差異,而責任心的缺失,恐怕也正是該公司在業務發展和企業市場形象方面始終難以企及中聯重科的根本原因。
同時,徐工機械存在的財務問題還不止此前分析過的那兩項,本文將繼續揭露該公司財務信息中的重大差錯。
千億元采購流向之謎
在徐工機械2011年報第34頁董事會報告部分,針對當年主要供應商信息披露為:“公司向前5名供應商采購金額2541661萬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20.40%”,則由此不難反算出該公司2011年全年采購總額為1245.93億元(254.17億元/20.4%),但這顯然是一組非常不正常、且遠超出常理的財務數據。
首先對于徐工機械來說,2011年全年銷售總額不過329.71億元,同時當年末資產總額也只有347.14億元,均大致僅相當于前述推算出的采購總額的四分之一,那么有什么必要、同時財務實力又怎么可能支持金額過千億元的采購?
其次再看該公司的財務數據,現金流量表“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2011年全年發生金額為312.98億元,“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科目發生金額為28.22億元,這已經代表了一家公司正常情況下主要的采購現金流向,二者合計金額不過341.2億元,僅相當于前文推算的1245.93億元“驚人”采購額的27.38%。
同時2011年末資產負債表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兩個會計科目余額,同比2010年末的凈增加金額也僅分別為6.37億元和54.38億元,均與千億元采購額不在一個數量級之上,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千億采購額實在是個“笑話”。
因此本刊認為有理由相信,徐工機械在其2011年報董事會報告部分中,針對2011年度主要供應商及采購額信息存在虛假披露,而且恐怕這還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筆誤”。因為即便假設徐工機械針對“前5名供應商采購金額”出于“筆誤”,錯誤地披露成正確金額的10倍,也即實際上前5名供應商采購金額為25.42億元,則意味著全年采購額僅有124.59億元,這又與全年312.98億元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發生金額不相稱。
總之,徐工機械2011年主要供應商信息構成了一項涉及金額千億元的謎團。
合營公司收益核算“亂賬”
根據徐工機械年報披露,該公司下轄的合營企業(注:通常為持股比例20%至50%之間的被投資企業)僅有“徐州特許機器有限公司”一家,徐工機械對其持股比例為50%,并按照權益法計算投資收益。
同時,“徐州特許機器有限公司”并非本年度新增聯營公司,應以其全年凈利潤乘以持股比例計算投資收益。而根據徐工機械年報數據披露,徐州特許機器有限公司2011年度實現凈利潤金額為270.67萬元,以徐工機械對其持股比例,應當以權益法計提投資收益135.34萬元。
然而事實上,根據徐工機械年報財務報告附注-投資收益部分披露信息,當年對此項投資計提的投資收益金額卻只有99.92萬元,相比前述理論金額少了35.42萬元。同時財務報告附注部分披露的合營企業投資收益金額,與利潤表中列示的“其中: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科目發生額一致。奇怪之處便在于,35.42萬元差額部分流向了哪里?
綜合本刊兩篇文章來看,徐工機械披露的財務數據可謂疑點重重,很難令人相信其財務內控質量,何以支持數百億元的授信融資業務呢?同時,在這數百億資金缺口背后所隱藏的業務困境,也同樣值得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