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街一把手訪談
四九鎮位于臺山市東南面,東與新會市接壤,南與沖蔞相鄰,西與附城相接,北與水步交接。全鎮總面積260平方公里,華僑、港澳臺同胞5萬多人。鎮內擁有洞美工業區和長龍工業區,占地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以五金制品、玻璃工藝、木器制品為主的產業集群。就四九鎮未來的發展思路,南都記者專訪了該鎮鎮委書記黃沃旋。
談發展
四大措施促經濟發展
背景:四九鎮靠近臺城,交通便利,有省道高銅線從腹地經過,前往廣州、珠海只需1個多小時。
南都:四九鎮地理位置優越,未來經濟發展的思路是怎樣的?
黃沃旋:今后5年經濟發展方向就是堅定不移在抓緊長龍工業集中區發展為核心任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項目帶動、生態聯動、民生推動”發展戰略,向主造五金家電產業集群而努力奮斗,發展規模強大的工業集中區。
南都:實施這些戰略具體有哪些措施?
黃沃旋:一是促現有企業轉型升級。四九鎮工業結構走向五金制品產業趨勢明顯,鎮內企業有100多家,超過六成屬金屬制品產業。在結構調整的大政策促動下,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尤其是部分民營企業悄然突起成為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如嘉明房地產開發公司、長龍建筑公司、興寶金屬塑料公司等民營企業對工業整體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是盤活現有存量土地,實現最大效益化。長龍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于2000年,總規劃面積6500多畝。至目前為止,該園區共投入資金超過1 .5億元,已開發面積達5000多畝,全部實現了“五通一平”,生活配套較為完善。去年以來,該園區新引進了20個項目,已進行規劃報建的廠房面積達12.4萬平方米。
三是改善基礎設施。首先是加強交通網絡建設。鎮政府凝心聚力改善基礎設施,相繼投入600多萬元建設省道高銅線四九鎮洞美路段擴建及附屬工程和高銅線長龍路口至高嶺村路段裁彎取直擴寬路基鋪設墊層工程。其次是提升工業區配套設施建設。繼續完善長龍工業區內“一環四縱十二橫”的道路網絡,重點完善區內縱線鳳山三路、橫線長龍十一路至十二路等路段硬底化鋪設、電力、給排水等基礎設施。積極與供電部門溝通,優化洞美、長龍工業集中區供電網絡,力爭五年內在工業園區內規劃建設一座變電站,確保滿足工業區企業用電所需。
四是提高招商引資綜合水平。樹立“親商幫企促發展”服務理念,跟蹤服務好重點項目和在建項目進一步加大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力度,明確相關負責人具體負責抓招商引資、項目服務和推進,重點項目實行倒逼跟進;實施以商招商策略,對現有的企業精心服務,使其盡可能在獲得良好收益的基礎上合資合作增資擴股,做大做強;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考察團以及交流會的作用,利用海外僑胞分布廣的優勢,加強對外宣傳、合作,不斷擴大和完善招商網絡,提高鎮府機關服務水平,實行投資項目全程服務,切實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貼身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南都:在發展中,遇到哪些困難?
黃沃旋:四九鎮處于臺城的東面,在城市發展中,臺城發展方向只是適度向東,制約了我鎮的城鎮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四九鎮雖毗鄰臺城,交通方便,但交通基礎和網絡較為薄弱。
談工業民生
謀劃中的北岸新區
背景:四九鎮一山一水一田園的自然環境,為發展工業、第三產業與“三高”農業提供了極好的自然條件,而且其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是投資發展的好地方。
南都:市委書記謝伯欣到四九、沖蔞兩鎮調研時提出,要將四九鎮的長龍工業園區和沖蔞鎮紅嶺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未來規劃中具備哪些優勢?
黃沃旋:省道高銅線四九至新臺高速沖蔞出入口路段是連接四九和沖蔞兩鎮的主要交通紐帶,長約8.7公里。在該交通要道的拉動下,四九長龍、洞美和沖蔞紅嶺工業集中區的工業產業集聚日趨成形,形成了與廣海灣工業園南北兩區相呼應的“中區”增長極。籌劃新區優勢所在:一是前瞻性高,新區區位交通便利;二是配套設施較全;三是產業配套有一定規模;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在市委市府的統籌下,將會打破行政界限,以四九鎮及沖蔞鎮現有工業區為基礎規劃為新臺高速公路四九鎮出口、沖蔞鎮出口之間近20平方公里的“四九沖蔞工業園區”工業大平臺,為承接大項目作準備。
南都:四九鎮鄰近臺城,在房地產發展方面有何規劃?
黃沃旋:發揮緊靠中心城區臺城的區位優勢,加速城鎮化進程,推動四九鎮由城郊區向城市轉變。四九河沿岸下坪至下朗地塊約1500畝是規劃的未來居住用地,要將四九圩中心沿著四九河為發展軸擴展開來與現有的花園商住區連成一體,吸聚投資者開發房地產,是今后謀劃的北岸新區,發展成為風景優美、生態功能良好的“后花園”,吸引市區人“城內工作,城郊居住”的新功能格局。
南都:在改善民生方面,四九將如何做?
黃沃旋:繼續完善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大力推進就業、創業和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推進農村宜居村莊工作,改變農村臟亂差落后面,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質量;推進農村飲用自來水改造工程;繼續做好農村老營底水庫除險加固水利大項目的附屬工程工作;在教育、醫療、通200人口以上農村鄉道等方面加大投入,認真干實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整治,加大公共安全保障,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增進民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