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灶鎮汽車配件產業調查報告》正式出臺,對于丹灶這個中國傳統的五金重鎮而言,汽配產業近幾年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自2004年第一家世界500強汽配企業佛山市捷貝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落戶丹灶以來,目前鎮內已經聚集了28家汽配企業,其中日資汽配企業占了17家,本土企業有5家。
汽配產業在丹灶漸成規模,而長期以來占全鎮經濟總量近八成的五金產業的走向一度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在招商引資形成的新產業面前,本土五金企業機遇在哪里?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目前丹灶已有近10家五金企業開始小規模試水汽配產業,但機遇面前也存在著更大的挑戰,“蛋糕”該怎么吃?
試水:“水”很深
一年多前,胡世棉開始了汽配產業的探索之路,他坦言“僅僅是初步探索而已,不成規模”。顯然,這對于一個改革開放后在五金產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第一代創業者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
“主要是與廣本合作,利用我們原有的機械設備和生產技術,生產剎車鼓,但規模很小,現在這部分業務才占了整個企業的5%左右。”佛山市南海金沙盛通五金搪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世棉說,目前也只能是極少部分地涉及汽配領域。
其實在整個南海中部片區汽車產業開始形成的背景下,特別是一汽大眾項目進駐之后,懷有如胡世棉這樣想法的本土五金企業家并不少。粗略統計也有10來家企業其實開始在嘗試汽配產業了。
但相比之下,目前丹灶五金企業有能力涉及的汽配領域只有離合器配套生產、制動系統和傳動系統的部分配件生產等少數汽配產品,也有五金企業開始嘗試做汽車裝飾配件和擋風板等。而目前市場上的汽配分類有發動機墊片及缸蓋、配氣機構、冷卻系和傳動系等19大類。
生產技術、管理理念、生產流程、產品標準……這是擺在本土五金企業面前的課題,“汽配這塊蛋糕很香,但啃起來很難,汽配的主體我們做不了,比如剎車系統的關鍵零部件,因為光是技術、質量、場地、審核標準等,都讓本土五金企業難以企及。”胡世棉說。
而記者調查發現,更大的課題在于進軍國際汽配市場的基本條件,首先是企業必須通過國際汽車配件質量體系認證—ISO/TS16949。“這個對于目前的五金企業而言是非常難的,因為嚴格的審核體系和成本不是現在可以承擔的,別人的游戲規則就是這樣。” 丹灶鎮經濟促進局副局長楊毅恒表示。
技術:不是不可逾越的坎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丹灶本土五金企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產品非常繁雜,既可以生產同行業產品,也可以生產跨行業產品,比如有些企業既生產燈飾,同時又生產家具拉手、箱包配件等五金配件,生產規模小,而且管理也相對混亂。而高端汽配產業的特點就是技術高,專業性強,同時制造以及管理理念先進。
“但這不代表著丹灶的五金企業就沒有作為,機遇一樣擺在面前,跟企業想進軍核心汽配產業面臨的挑戰一樣,這是公平的。”佛山市南海區五金行業協會秘書長黎兆博認為,五金產業本身的產業鏈條已非常完整,五金件方面丹灶的企業都有產業基礎,關鍵怎么按照游戲規則提升自己。”
“確實是這樣,關鍵是怎么玩的問題,技術方面其實是觸類旁通的,表面處理加工的技術可以用在五金,同樣也可以用在汽車。但要按標準做,人家才會考慮。”廣東陽晨廚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姚中沃說,轉型并非一蹴而就,“當年我是第一家做不粘鍋的,但現在丹灶不止我一家,大家都會學習研究,這需要一個過程。”
“其實我們不需要一步到位,就做汽配產品,是不是汽配產品本身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做呢?這也是一個渠道。”事實上,胡世棉說丹灶的五金企業目前也正是如此考慮。“整體的汽配產品,我們暫時不會做,比如一汽大眾也有配套項目,我們是不是可以努力做配套項目的配套呢?”
黎兆博也表示,運用已有的技術進行汽配產品相關零部件的生產這是最實際的做法。“比如做汽車門,我們這里的機械可以承接這樣生產,也有這樣的技術和基礎去做,比如小的冷沖件等可以用在汽車的零部件,也是可以做的。”
策略:分占產業鏈一環
其實,在丹灶五金企業面臨的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面前,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于技術壁壘。事實是,以日資汽配企業為例,當下大多數企業并未向本土五金企業開放,本地五金企業幾乎沒有與之有任何貿易往來。
在楊毅恒看來,現在在南海無論是德系還是日系汽車企業,都是封閉的技術系統,向本土企業輸送技術與人才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從技術保護的角度看更沒有必要向國內市場輸送技術。
“但是現實上有一點是可以慢慢實現的,那就是本地采購,因為只有本地采購才能使得企業的利益最大化,保持持久競爭力。五金產品的類型特別多,如果每次都去日本或者德國采購,并不合理。”楊毅恒舉例說,現在在丹灶投產做汽車輸送帶的日本汽配企業仲西汽配已經開始在尋求本地化采購。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汽配企業進行本地采購,實行本地化產能分包,這對于五金企業逐步滲透進汽配產業是個絕對的利好。“一旦存在合作關系,即可促成本土企業以初級供貨商的角色進入日資汽配企業進行參觀學習,或接受日資企業生產管理的全面改造。”有關人士指出,這將可快速提高本土五金企業的技術手段和企業管理理念。
同時,楊毅恒指出,企業的人才流動也是正常現象,這樣也必然帶來技術流動。而事實上,丹灶從事燈飾五金配件類的一家企業,過去三年時間里,以每年50萬美元的薪資,將日本松下一位高級工程師請來當企業筒燈生產的技術指導。
姚中沃也表示,從產業生態的角度來看,引進的外資企業是對本地企業的一個促進。“好的企業集聚在丹灶,丹灶的其他企業是有促進作用的,而不是說這是一種競爭。”本地企業在不斷提升自身的同時,產品才會有生命力,企業也會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