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具五金配件作為古典家具結構與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欣賞性,是體現傳統家具風格特征的重要特點之一。它們用材多樣,工藝考究,本文主要從材料與工藝方法等方面對其進行探討:
傳統家具五金配件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銅飾件,也有采用金銀的,不過金銀等金屬材料主要是以金銀絲、金屬片、金箔、水銀等形式出現,大大地加強了它的裝飾藝術的表現力,豐富了它的工藝形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家具上即采用了金、銀、青銅等金屬裝飾部件,比較典型的是常在漆木家具上配以青銅扣件,那時的所謂扣件就是在漆器家具邊緣、足部或其他部分包鑲金邊、銀邊或青銅等,這些裝飾部件,既起到裝飾作用,又是整個造型、功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既增加了木質家具的牢固實用性,又增加了木質家具的裝飾性。
搜狐合肥家居首頁,合肥家居產品流行趨勢專題鏈接
家具中以金屬為飾件,大多為保護端角或為加固焦點而設置的,其次是美化的作用。飾件主要用白銅作材料。白銅為銅鎳合金,色澤柔和,遠勝黃銅。白銅飾件一般要早于黃銅飾件。凡有原配的白銅飾件,形制古樸,且銹花斑駁自然的家具,其制作年代一定較早。在帝王使用的高級坐具上,還有一種鐵板上鏨陽紋、錘上金銀絲的鍍金屬件。常用的飾件有面頁、合頁、包角,以及某些專用金屬件。面頁、合頁常用作圓形、矩形、長方形、如意云頭形等。
明代前期都使用白銅或黃銅制作,后期則使用紅銅鍍金,更顯得華麗。 清代家具的金屬飾件材料主要有金、銀、銅、鐵。金銀主要作鑲嵌裝飾,常采用金和銀做成的薄片或做成極細的金銀絲作為鑲嵌漆器的花紋,由于花紋所用的原料不同,其藝術效果各有不同。
到明代以后,飾件主要明以白銅為主材料,清代家具的金屬飾件材料主要有金、銀、銅、鐵,但大都采用紅銅鍍金,更顯豪華。金銀主要作鑲嵌裝飾,常采用金和銀做成的薄片或作成極細的金銀絲來鑲嵌銅器的花紋,由于花紋所用的原料不同,其藝術效果各有不同。
銅,是人類最早認識和廣泛使用的金屬。在中國,40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就有了青銅器。銅具有許多可貴的物理化學特性,例如其熱導率和電導率都很高,化學穩定性強,抗張強度大,易熔接,具抗蝕性、可塑性、延展性。純銅可拉成很細的銅絲,制成很薄的銅箔。能與鋅、錫、鉛、錳、鈷、鎳、鋁、鐵等金屬形成合金。純銅呈淺玫瑰色或淡紅色,表面形成氧化銅膜后,外觀呈紫銅色。這種氧化銅膜致密性較好,所以銅的抗蝕性也很好。
銅是傳統家具五金中所使用的一種主要材料,其種類有:
青銅,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 (除了鋅鎳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均稱青銅),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是紅銅、錫、鉛等諸多金屬成分的合金,所以往往因為配料成分的不同,而使銅器呈現出從金黃到銀白的各種不同顏色。例如含有一寫比例的鋅的銅器就呈現黃銅色,而含有一定比例鎳的銅器就呈現白銅色,早期銅飾件件主要使用青銅材料。如春秋戰國時期家具上的青銅扣件。
白銅,色澤柔和,遠勝黃銅。白銅是以銅鎳鋅為主的合金,鎳的添加量通常為10%~30%。為改善合金的組織和性能,常添加適量的鋅或鐵和猛。因所含成分的多少,制成的飾件有的呈金黃色,有的潔白如銀。鋅白銅酷似白銀,在造幣和裝飾器件中用于仿銀,白銅兼有高耐蝕和高強度的綜合性,明代家具上銅飾件主要以白銅為主。
黃銅,普通黃銅是以銅鋅為主的合金,含銅量80%、含鋅量20%。為了改善普通黃銅的機械性能、耐蝕性與工藝性能(如鑄造性、切削性),常加入鉛、鋁、錳、錫、鐵、鎳、硅等形成各種特殊黃銅。明代前期都使用白銅或黃銅制作,以白銅為主,后期則使用紅銅鍍金,更顯得華麗。 白銅飾件一般要早于黃銅飾件。凡有原配的白銅飾件,形制古樸,且銹花斑駁自然的家具,其制作年代一定較早。
紅銅,是指未經人工羼雜的其他成分的自然銅,亦即純銅或稱粗銅。純銅呈紅褐色,延展性好,但質地較軟,不適于制作大型器皿,只能作小型工具或者裝飾品之類。紅銅顯著的缺點是:一是熔點高。紅銅熔點一般高達1083℃燒成溫度的要求太高,不易達到,若加鉛15%,熔點就降低到960℃,若加錫25%,熔點就降低到810℃,合金后的優勢明顯;二是硬度低,一般紅銅的硬度是布氏硬度計的35℃,加錫5%,其硬度增至65℃,加錫10%,硬度增至165℃,這樣就可以根據不同類器的需要,酌情減增錫的成分,鑄成硬度不同的器具。為顯豪華,清代銅飾件大都采用紅銅鍍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