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位于廣東佛山的華南五金電器城是八十年代末期就發展起來的五金電器批發市場,500多家批發商聚集在佛山彩虹橋的兩側。下了彩虹橋再往右拐,不到一公里就是城北五金批發市場,作為華南五金電器城的延伸,從事電器、五金、液壓機械等行業的5000多家商鋪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這一區域。
“在整個華南地區,這兩個五金電器批發市場的規模都是數一數二的,只不過現在輻射能力差了,其它市場多了,分薄了。”批發市場是經濟指數的晴雨表,市場環境低迷,訂單普遍減少,影響著華南五金電器城等批發市場里的每一個生意人。有些人選擇堅守,也有些人準備選擇離開。但不管是守還是退,都處于兩難境地。
賣不動的燈飾電纜
每天早上8點半到9點,華南五金電器城就響起一片卷閘門被抬起的尖利的聲音。“別看這里的老板開著寶馬挺風光,其實啊,現在生意這么差,這些老板連汽油都買不起。”一家在南區代理百利照明的老板馮先生說,平常上午10點到12點是客人最多的時候,但現在只有一兩個老熟客過來逛逛,拿幾只燈泡。在生意最不好的時候,也就是2011年的7、8月份,馮先生的店面兩天都沒有開一個單。
生意不好做,影響了各個批發店面。做電纜批發生意的甑叔的店鋪在電器城入口不遠的地方,主要代理本地企業禪誠電纜、南莊中南電線電纜廠、順德大都電纜廠等企業的電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南五金電器城剛形成時絲毫不愁生意。“那個時候還是賣方市場,只要拿到貨就有人來搶。我們一大早就去廠家排隊拿貨,之后每箱加5塊、10塊就能賣出去。早上10點,來自陽江、茂名甚至海南、湖北的老板都來這里搶貨。后來商品房開始大建,我們從燈管轉到風扇,又轉到電纜批發上來了。”什么生意好做就做什么,這是批發市場老板最為質樸的“生意經”。甑叔說,由于房地產的帶動,電纜市場容量在最近十年幾乎呈百倍增長。但是到了2011年,電纜批發生意就普遍不好做了。
批發市場還牽動著上游各個企業的“神經”。特別是去年下半年,有的電纜廠突然發現幾天來居然沒有批發商打來電話要貨,心里不禁慌了,打電話給批發商,批發商也很無奈——成捆的電纜一直堆放在店里,銷不動。筆者在華南五金電器城走訪過3家電纜批發商,他們都不愿意談及2011年的慘淡經營,只是告訴筆者:“2011年都是虧本的。”
被攤薄的批發市場
張友全也是代理電纜生意。整個上午,他都在和一位來購買手電筒的老伯磨嘴皮討價還價,最后干脆手一揮,“5塊就5塊吧,幾毛錢的事情,我真的不想再說了。”張友全沒有那么多耐心,生意越來越難做,能賣一點是一點。初春的太陽照得人暖洋洋。批發市場內,拉三輪車的師傅和開小面包車的司機沒什么活干,干脆把車停在店前面,把腳擱在橫梁上躺一會兒。張全友的父親在店里一直默不作聲,11點半,他開始淘米做飯。批發市場里的老板大多是家庭式經營,有的是父子兵、有的是夫妻檔,為了節省成本,午飯都是在店里做。勤儉節約在市場不好的境況下顯得更加重要。
“包吃、包住,每個月1500塊,愿意來干的最長不超過一年。”華南五金電器城里一家代理神州電器的老板黎熾堅說,由于現在做批發利潤低,即使是夏季賣風扇需要人手的時候,也不敢多雇工人。
黎熾堅指著一款電磁爐說:“廠家批發的價格是170塊,如果做批發就賣180,零售就190,真的只賺10塊錢啊!”批發商為了求銷路,甚至不得不將價格一降再降。但是同樣的神州電磁爐,在國美或者蘇寧那樣的大賣場,售價可能翻倍。在華南五金電器城,做神州電器、櫻雪櫥柜、美的電器等品牌的代理商不少于50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器老板告訴筆者,一家同樣代理神州電器的店主準備清場,“前年才進來,去年碰上環境不好,就轉行不干了。”
黎熾堅做電器批發已經有六年了,除了房地產調控的間接影響,他把訂單的減少更多地歸結于佛山工廠向外地的大批轉移。事實上,自2008年佛山對陶瓷行業實施“騰龍換鳥”以來,大批陶瓷企業被迫轉移到外地,而2011年陶瓷行業受房地產影響也普遍限產、停產。同時,新廠房所需要的大功率照明和燈管的訂單也明顯減少。代理百利照明的老板馮先生表示,經濟環境不好,佛山開新廠的也少了很多,制衣廠、陶瓷廠、玩具廠對照明的需求萎縮嚴重。
華南五金電器批發市場規模雖大,但近十年來對華南地區的輻射力卻在下降。僅在佛山南海就有廣佛五金城、華南小商品批發市場,而省內外的五金批發市場更是遍地開花。不少店鋪的銷售人員表示,生意主要是靠積累下來的熟客戶維持,大多是周邊的樓盤工程、工廠和附近居民。“為了爭搶客戶,有的電纜代理商拼命殺價,利潤低到0.5個點,外地的五金電器市場多了,競爭越來越激烈。”甑叔感嘆道。
80后接班人的寂寞
景秀五金配件位于城北批發市場B區,在30多平方米的店面里掛滿了不銹鋼水槽、水龍頭等產品。吃過午飯后,附近一些裝修公司的人、工程采購商、散客時不時來景秀店里轉轉。老板潘欣只有25歲,熟客們喜歡和他開玩笑說:“你是市場里最年輕的老板。”每次和老熟客砍價,潘欣總覺得很費力。
潘欣大專畢業后就跟著老爸守鋪子。雖然只有三年,他已經對這份“事業”有點麻木了。“每天都是坐著等,除了老客戶,新客戶很少,想有點新的業務拓展都很難。”80后的潘欣覺得,守著老爸的店,沒有什么奔頭。日復一日,經濟環境好就多賺點,經濟環境差幾乎不賺錢,每天圍著幾十平米的店鋪轉,還不如跟同學去做陶瓷銷售來錢快、更自由。同樣是80后的張友全下午一直守在電腦旁玩撲克,客戶來了招呼一下,下完單繼續玩。“生意不好,工程采購下滑得厲害,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原來每天都忙不過來,現在兩天出一次貨,在這里坐著等,很冷清也很無聊。”
對于張友全來說,父輩打下的基業想要有新的發展似乎很難,激烈的市場競爭讓他覺得,對于新一代的80后來說,沒有多大的機會。“九十年代初生意不錯,有時候到了晚上12點都還有人跑過來拿貨,一天最多的時候賣出過1000臺電扇。”甑叔回憶起當年生意鼎盛的時候仍然侃侃而談,他對市場的變化習以為常,“最好的時候有人做的差,最差的時候總有人做得好。”
而在華南五金電器批發市場,晚上6點半后,再次響起一片卷閘門拉緊的聲音,7點后極少有客戶再來這里拿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