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出差關系,順路經過廣州著名的解放路電子一條街,經過惠福西路轉彎口的時候,突然發現去年熙熙攘攘擠滿了人那幾間舊貨鋪,店長正無聊坐著泡茶,一個人影也沒有冷冷清清。
下車剛走到那附近方想起,去年熙熙攘攘的人群搶購廢舊家電,都不過是為了趕上“以舊換新”政策的最后一班車。隨著政策的結束,如此以前售價130多元錢的21寸的舊彩電,如今只能賣到30多元。商家坦言,如今買舊家電的主要是一些小旅館。至于去年還能換錢的廢電器,現在真的成了廢品。
“好容易借著政策,讓這個行業火了一把,現在又不行了。”老板有氣無力的說了一句,然后繼續淡定地喝茶去了。
隨著廢舊電器價格的喪失,廢品站甚至垃圾場場又開始出現了大量廢舊電器產品。商場中不實行以舊換新后,市民沒有什么更多動力去購買。而家中的廢舊電器,對于很多連賣都不值幾個錢的情況,許多市民選擇了丟棄。
每每看到廢舊家電處理的話題或者新聞,筆者總是想起一個地方——貴嶼。這個曾經位于潮陽區西部的粵東小鎮里,數萬人從事著焚燒廢電器和塑料的回收和分解工作,他們用硫酸水沖洗電路板,并焚燒那些無法再回收的垃圾,讓這個小鎮成了世界聞名的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基地和再生五金塑料的集散地。
每年要吞吐掉約三百萬噸電子垃圾(大部分源于走私,由于地方政府獲利高,國家屢禁不止),在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各種各樣的可利用資源的大量回收的貴嶼的電子垃圾回收的同時,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引起世界性的關注。哪個拆解工人的小孩在電子垃圾上玩耍的場景讓人震驚。
而今,以舊換新政策的結束,廢舊家電的流向和處理又將成為一個大問題。作為回收產業的一部分純出于商業目的來進行廢舊家電處理是不可行的,而需要轉變角度,將處理廢舊家電當做一項社會環保事業來做,國家應加大在這方面的財政預算,以扶植相關企業和機制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