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以項目建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紀實
隆冬時節,走進永新縣工業園區、城區項目建設工地,只見工人們生龍活虎忙施工、搶抓工程進度,呈現一派繁忙火熱的建設景象。投資億元的高速公路連接線一二期工程確保如期墊層通車;投資5億元的皮革品加工和銅制品生產基地建設已完成任務的95%;由國家電網江西省電力公司投資1.9億元的永新高坪220千伏變電站一次性成功投運;總投資達1.9億元的三灣大道二期改造,秀水大道“白改黑”工程正在進行掃尾……一個個事關該縣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競相爭先,相繼突破。
把重點項目當作“一號工程”
為使工業經濟后發趕超,該縣在去年7月召開的縣黨代會上明晰了思路:按照“打造湘贛邊界重要商貿城市”的總體思路,堅持以項目為載體、以“兩區”為平臺、以加快聚集為路徑、以做大總量為目的,抓住重點項目這個發展的“牛鼻子”,堅持重點項目一盤棋,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抓發展就是抓經濟,抓經濟就是抓項目,把每個項目的完成當成一場考試。”于是在各類會議上出現了一個搶眼的詞語——“趕考”。在“趕考”意識中,多研究項目、調度項目、指導項目、落實項目,并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組合拳”:建立“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落實“定項目、定人員、定時效、定責任”的“四定”責任制;堅持“一月一調度、一年一考評、兩年交總賬”的原則;把15個重點調度項目和6個重點工作作為“一號工程”,對全年確定的50個重點項目和工作,分月排出建設節點、竣工時限、完成投資等目標,逐個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和項目責任單位,采取督查、督辦、通報等手段,推進項目進度。
把招商引資當作“第一菜單”
“從來沒見過這樣實打實地跑項目、爭項目、抓項目、促項目、趕項目的。”浙江省嘉善縣羅星街道負責人日前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永新和嘉善縣羅星街道原本因黨建工作而結識。但在雙方努力下,永新羅星工業園去年5月開園,羅星街道的宏豐電器、誠康鋼管、邁神動力等7家涉及五金機械、新材料、緊固件的企業正式簽訂入駐協議,項目總投資額1.3億元,同時,在園區內還將重點建設永新(嘉善)國際家具工業城,通過產業整合、培育,提升家具工業城在江西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的知名度。
招商引資是“第一菜單” 。該縣立足打造湘贛邊界重要商貿城市這個中心,堅持“環保先行、錯位發展、產業帶動”的發展思路,對接吉泰走廊,發揮主導產業優勢,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全國重點銅制品生產基地、華東地區最大的皮制品生產基地。他們依托皮革、電鍍兩個專業污水處理廠和600萬張藍皮、20萬噸黃銅的批文, 進行了一攬子創新招商,搶灘“長三角”,入駐“珠三角”,融入海西經濟區,以銅加工、皮革兩大產業為招商重點,“鐘情”龍頭型、集團型、基地型項目,努力形成“有產業龍頭、有骨干項目”的企業集群、產業聚集、要素集約的發展格局,專門組建了面向浙江、廣東、福建的專業招商站,建立招商信息旬報制,確保完成銅加工、皮革、規模項目招商任務。目前,羅星產業工業園區、化工產業工業園區、銅加工工業園區、返鄉創業園區、小屋嶺工業園等幾個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已顯山露水,已入駐企業135個。
把優化環境當作“第一引力”
沒有梧桐樹,哪來金鳳凰?該縣以“硬件不足軟件補,環境不足服務補”的理念,大做“環境”文章。
“把優化環境作為‘第一引力’,不讓客商‘兜圈子’。”該縣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打造一條安置項目的“綠色通道”,用“好項目”招“好客商”,把主要涉及行政審批的部門集中在行政服務中心,做到“一門受理、并聯審批、一口收費、限時辦結”,形成“低商務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投資洼地。對招進來的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頒發綠色通行證書,并要求每個縣級領導都必須包抓聯系重點企業,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個責任部門、一個專門班子和一套具體方案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尤其對投資數額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項目,按“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進行“呵護”。為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投入少等影響發展的“短板”問題,該縣不斷強化政、銀、企聯動,組織召開政銀企懇談會,健全規范長期的對接制度,著力打造銀企對接合作的廣闊平臺,有效解決了銀企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實現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