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突尼斯1月31日電 突尼斯工業創新促進署署長菲里德·杜恩西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突尼斯希望與中國加強工業技術與創新領域合作,突尼斯工業創新促進署愿與中國相關機構建立聯系,共同搭建兩國長期合作的橋梁。
杜恩西說,突尼斯目前經濟形勢非常嚴峻,旅游、磷酸鹽化工等經濟支柱產業“似乎走進了死胡同”。但與此同時,另一些部門特別是工業技術和創新領域卻充滿生機。杜恩西認為,這些新興產業將承擔起“促進突尼斯經濟復蘇和挽救國民經濟的重任”。
杜恩西介紹,突尼斯2011年動亂后,共有172家外資或合資企業因持續不斷的罷工和示威而宣布倒閉,目前國內外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社會治安。他表示,政府將積極謀求解決辦法,希望盡快消除令外國投資者擔憂的隱患。突尼斯警方已采取全國性打擊行動,社會治安狀況將有望迅速好轉,社會秩序也將逐漸恢復。
杜恩西告訴記者,作為突尼斯經濟舞臺的主要“演員”,突尼斯工業創新促進署正在起草一系列經濟復蘇計劃,以促進外國投資轉向工業技術和創新領域。為此,工業創新促進署將在2012年主辦三項重要活動。首先是在2月底舉辦“阿拉伯中小企業論壇”,屆時將邀請阿拉伯國家聯盟所有成員參加,就中小企業如何創造財富和就業展開討論,為突尼斯企業尋求合作伙伴。其次是7月初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舉辦以工業發展為主題的國際會議,旨在動員一切財政手段促進地區發展,推動工業和與工業相關的服務業發展。第三是將于年底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展示突尼斯的工業和創新潛力,為突尼斯企業尋找國際合作伙伴。據杜恩西介紹,目前已有300家突尼斯企業和500家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企業宣布將參加這次會議。
杜恩西希望,中國能派代表團與會,與突尼斯共同探尋雙贏的合作項目。他說,中國在工業發展和創新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將是突尼斯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中國投資者一定會在突尼斯獲得更加豐碩的回報。除投資者外,杜恩西也希望中國專家學者與會,就兩國建立長期經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及相關手段、方式進行探討和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迄今在突尼斯沒有一家生產性企業,也沒有華僑華人在這里經商、創業或生活。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突尼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也有“我產品在突尼斯沒有市場”的誤判。
實際上,自去年動亂后,據保守估計,突尼斯市場60%以上的商品來自中國,其中既包括箱包、服裝鞋帽、五金、塑料制品、衛具餐具等日用消費品,也包括家用電器、電腦、豪華燈具、手機等耐用消費品。而所有中國產品的市場售價基本是“同一個數字”,如在中國售價200元人民幣的電暖氣在突尼斯同樣售價200第納爾(約合143美元),存在高額差價。
經過一年多的市場銷售,中國產品以其精美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和低廉的價格深受突尼斯消費者的喜愛。或許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突尼斯企業希望與中國合作共同開發突尼斯市場。而突尼斯決策者也開始認識到與中國企業合作,既能創造財富和就業,也可以提升突尼斯產品形象,提高突尼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當然,鑒于突尼斯現政府還是臨時性的,加之相關政策法規的改革仍在醞釀中,中國企業大舉進入突尼斯的時機尚未成熟。但中方可先派遣一些考察團來突尼斯交流考察,促使突尼斯當局明確兩國今后的合作方向,并向中方闡明中國企業進入突尼斯所需的法律環境、用工要求和管理理念等,以期為未來雙方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