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煉生產調度會議上獲悉,該公司王龍坡罐區原油直輸“心臟泵”又一次經受住了高鹽、高含水率原油的特別考驗,實現了自2010年11月25日開工以來,連續407天安全平穩供料,破解了同類關鍵設備完全國產化的難題,創造了同類型國產機組的新記錄。
打破常規棄“洋貨”
原油由罐區遠距離直輸至煉油裝置,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項新技術,比傳統工藝相比,減少了中間原料罐,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國內同類型工藝中,大都采用了進口機泵,以確保煉油裝置供料的100%可靠。長煉改擴建800萬噸煉油裝置,打破常規棄用“洋設備”,由兩臺國產化大型泵作為800萬噸常壓裝置的進料泵。該泵的額定流量1100M3/h、揚程300m、電機功率1400 Kw,在距離煉油裝置3700米的王龍坡原油罐區開泵后,原油由直徑500毫米管道直接進入到裝置。在裝置設計及設備選型過程中,存在著國產、進口和一臺國產、一臺進口泵的三種方案,進口設備價格昂貴,配件及維護維修很不方便,經過再三權衡,長煉采用了全部國產設備,這在國內同類型裝置還是第一次。 “原油直輸泵素有煉油裝置‘心臟’之稱,一旦機泵出現異常,必須在100秒內成功切換,否則,常壓及其后續裝置將被迫停工,”長煉機動設備主管高級工程師總部技術專家田蘭明面對這種情況,既倍感壓力、又充滿信心:“采用完全國產設備,只要用心,沒有辦不成的事”。在壓力面前,長煉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破釜沉舟啊!
消化創新解難題
變壓力為動力,一心撲在生產現場,成為了所有直輸泵攻關小組成員的一致做法。自2010年8月機組進入到安裝調試階段開始,攻關組成員將直輸供料泵的各項性能指標,詳細分解成為了電機100%穩定、震動監控100%準確、流量調節100%到位、超壓連鎖100%靈敏和換泵100%及時等“五個100%”,對生產廠家的設計參數和指標進行優化與調整,詳細掌握機組的每一項性能。
王龍坡原油罐區大班長雷祥云,像母親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每天盯在現場,測準“心電圖”,詳細掌握機泵各參數的變化規律。經過了兩個多月的運行后,先后完成了泵軸向和徑向震動超標、機泵切換等6項技術改造,然而,軸承箱溫度仍然出現了較大范圍波動。油品處設備科長陳立與鉗工一連幾天吃不下飯,通過對軸承箱回油孔、過濾器等細小部件的觀察,終于找到了問題點,經過對這些部件的反復試驗與改造,終于解決了潤滑油回油不暢致使軸承箱溫度不穩定的問題。在2011年5月4日的技術攻關專題會上,田蘭明說:“只要我們盯住了任何細小的問題,找到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國產泵同樣可以開出進口泵的水平來”。
一年多來,他們先后完成了對罐區相應工藝流程優化、機組及控制程序優化等三大類問題17項,實現了一邊摸索、一邊技改、兩臺泵交替切換的良性循環,使機組各項運行指標全部處于良好運行狀態。在前不久召開的技術攻關總結會上,油品處副處長何清說:“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是搞好機組運行的關鍵,我們有了撲下身子狠抓技術創新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國產設備同樣可以做到100%可靠”。
系統操作保平穩
原油及原料油性質變化是影響直輸泵平穩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確保罐區原因性質的基本穩定,成為了長煉王龍坡原油罐區操作的重點。首先,他們實行了全員競聘重新上崗,讓責任心強、技術過硬人員走上主要生產崗位,徹底打破了罐區與司泵之間的界限,全部推行了系統操作。其次是建立了罐區收付油與機泵參數變動的聯運機制,油罐加溫、脫水等8項工藝參數指標,責任到人到崗,提前預告預知,從生產部門到崗位操作員工,都了如指掌,為跟蹤優化奠定了基礎。三是在各操作班組之間開展了“放心班組”競賽活動,鼓勵員工爭當系統操作員,一月一演練,大大提高了員工處理突性問題的能力。2011年12月28日晚9:30左右,儀長原油進入到了王龍坡6#原油罐,車間帶班干部樂文清與操作人員到現場查看收油情況,及時發現了原油性質嚴重差異,經化驗分析,原油中鹽含量是正常值的6倍、含水率是正常值的5倍,樂文清及時組織人員將付裝置原油立即改為了備用的5#罐,按應急預案處理,僅用3分鐘時間就解決了原油品種的切換。在公司生產部門安排下,重新制定了特殊原油的處置辦法,至今年元月4日,直輸泵運行7天,完全適應了性質變化了的原油,從而確保了向煉油裝置的平穩供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