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內消息 |
|
我國玉米生產機械化再成年度亮點,技術創新求發展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2-01-19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整體推進迅速 山東率先突破 今年“三秋”,我國玉米主產區累計投入玉米聯合收獲機18.9萬臺,完成機收面積1.68億畝,比上年增長4000萬畝。全國玉米機收水平超過33%,連續兩年以超過7個百分點的增幅高速增長,玉米收獲機快速發展,玉米機收面積穩步增長、作業水平顯著提高,再度成為今年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突出亮點,
作為玉米生產機械化先進省份的山東省,今年玉米機收面積3371萬畝,機收率達到80.8%,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突破勢頭勢不可擋。山東17個市中有15個市玉米機收率達到70%以上,其中9個市超80%。
與此同時,各玉米主產省的玉米機收工作也競相提速,呈現出整體推進迅速的發展勢頭。河南全省新增玉米收獲機6100多臺,完成玉米機收面積2300萬畝,玉米機收率達50%左右,連續四年實現快速增長。山西在去年發展2000臺玉米收獲機的基礎上,今年新發展玉米收獲機2700臺,“三秋”期間共完成玉米機收600多萬畝,機收水平從17%提高到26%。內蒙古新增玉米聯合收獲機2347臺,機收水平達到17.3%,比去年提高6.6個百分點。陜西玉米機收水平達到36%以上,比去年增長6個百分點。
打通技術瓶頸 創造發展條件
雖然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成為今年的一大亮點,但是不可否認,玉米育種、栽培、植保和收獲等農藝技術與機械化技術融合不夠,尤其是傳統耕種制度下形成的復雜多樣的種植模式制約了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發展。有鑒于此,今年秋季,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科技教育司和種植業管理司聯合召開了全國玉米生產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在借鑒國外玉米生產農機農藝融合經驗與啟示的基礎上,就我國東北、西北、黃淮海和西南等地區玉米種植模式、農機農藝融合現狀進行了探討分析,從玉米收獲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角度對農機農藝融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針對黃淮海玉米產區,有專家建議,將麥套玉米改玉米夏直播,這將有利于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升,提高玉米種植密度和整齊度,使開花授粉期避開高溫寡照不利的氣候條件,還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增加種植效益。東北地區玉米種植可以通過合理密植、改善耕層、精細播種、冠層優化和肥水優化等方法提高產量;西南地區應選擇適合耐旱、耐溫、耐陰濕、抗病、抗倒、抗澇漬以及適合機播和機收的品種。專家認為,玉米生產農機農藝的融合,必須推行玉米種植農藝和收獲模式的規范化、標準化,先進、高效的配套機組只有在規范、標準的農藝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使用效能。
為了進一步推動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11月17日,農業部制定發布了《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重點針對制約玉米機械化發展的技術問題,突出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對品種選擇、種子處理、播前整地、播種、中耕施肥、植保、節水灌溉、收獲等環節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規范。要求各地在技術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細化技術內容,加強宣傳、培訓和指導,積極開展玉米生產機械化試驗示范,大力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標準化。
意見強調,各地要以地域性種植行距統一為重點,逐步規范玉米種植,探索全程機械化的合理生產模式,完善適宜本地區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和操作規范,為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創造條件。
扶持示范推動 發展各有妙招
在農業部出臺各項措施力促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同時,各地也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采取形式多樣的措施,不斷促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河南省今年不僅將購機補貼資金對玉米收獲機實行傾斜以外,還對玉米收獲機實行累加補貼,購機戶在享受國家資金補貼30%的基礎上,還可獲得2萬元左右的累加補貼。
河南部分市縣還對玉米機收示范區內的玉米機收作業給予每畝15元補貼。濟源市對參加“三秋”作業的玉米收獲機,單機作業面積200畝以上的,給予600元燃油補貼。一系列的政策激勵,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買玉米收割機的熱情。在發展玉米機收的過程中,河南省還選擇區域重點突破,對不同地區的玉米機收分類指導,力求通過先行區、重點推進區、重點縣的突破,引領全省玉米機收加快發展。
江蘇省成立了玉米生產機械化專家組,在技術上全力支持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山西省通過細化落實省政府出臺的農機購置累加補貼政策和作業補貼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玉米機收的積極性。“三秋”期間,山西省農機局還引導60個縣結對子、簽合同,投入6000多臺玉米收獲機開展跨區作業,取得了顯著效果。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