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內消息 |
|
科技領航,工程機械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2-01-19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近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的發展著,這十年被國人譽為工程機械的“黃金十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1.69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3.86%。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以1.5萬億美元的銷售額,超過日本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制造大國。然而,中國是工程機械大國卻不工程機械強國,基礎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等方面受制于人,70%的利潤被進口基礎件所吞噬,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發展必由之路。隨著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出口難度加大、產能過剩壓力難消、內部競爭更趨激烈等現狀,在市場大環境并不利好的情況下,工程機械企業始加大服務及科研力度,依靠自主創新向高端產品升級邁進。
目前我國機械行業204家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收入比僅為2%左右,與美國245家機械行業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占比6%的水準相比,我國機械行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從發達國家的行業發展經驗看,研發投入大幅提升的企業在接下來的5-10年里,其經營業績以及盈利水平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時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超額回報也較研發投入不足的公司高很多。
為了改善產品技術薄弱環節、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各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科技投入繼續增多,科研力量不斷加強。如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奠基以來,在江蘇省科技廳和財政廳的重點支持和徐工集團的積極努力下,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機械技術研發機構;中聯重科去年成立的國家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今年各項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柳工股份今年被科技部批準成為我國惟一的“土方機械行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我國土方機械行業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示范的重要基地,代表了我國土方機械行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一流水平。小松投資建立的全球一流工程機械產品技術發展中心——小松(中國)產品技術發展中心日前在常州建成開業。
我國裝備制造業現有人均產出低、資源消耗大、可持續性不足,技術升級勢在必行。在未來工程機械技術研發升級的道路上,核心零部件、節能減排及智能裝備制造將成為三顆明亮之星,照亮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發展前行道路。
裝備制造產業層次提升
據了解,目前美國和日本裝備制造業規模分別為1.5萬億美元和1.2萬億美元,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已經越過2萬億美元大關,位居世界第一,但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卻十分突出。如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等關鍵技術與設備仍需依靠進口,所生產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而且,隨著原材料價格與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中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已迫在眉睫。
作為裝備制造業金字塔尖的智能裝備,對于我國提升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表示:“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是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 作為裝備制造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的智能裝備,將成為推進我國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精尖”的最主要力量。
專家指出,在國家“十二五”重大攻關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近年來我國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已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如大型、重型、極端制造裝備與數控機床領域,以及一些基礎功能部件、數控系統、切削刀具及切削技術等,我國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短。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旭靜認為,當前國家針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推出的多項政策,將從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和集成化等方面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走向高端市場。
核心零部件技術有所突破
長期以來,配套件核心技術一直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塊心病。經過多年努力,國產軸承、齒輪、緊固件等機械基礎件國內平均市場占有率達到65%,中低端產品基本可以自主解決,但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高端主機的快速發展使得高端“三基”產品跟不上主機配套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瓶頸。
今年11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是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水平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三基”規劃的出臺,成為今年裝備制造行業內的一件大事,提振了行業信心。三一重工、徐工集團、柳工集團等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開始大量投入資金和科研力量,積極開展基礎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國內液壓元件的產量達1.86億件,同比增長61.05%。與此同時,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攻關也在多個領域屢有新突破。高端液壓件國產化進程初露曙光;涉及自動化儀表行業的高端壓力變頻器技術取得實質性進展;超高壓交直流絕緣套管及變壓器出線裝置、天然氣長輸管線和大型火電及核電設備閥門、核電裝置用高端密封件等也都有很大突破。
節能減排 行業綠色風向標
我國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制造業有巨大發展空間,通過自主創新,企業必須努力實現關鍵領域技術突破,填補空白,開發一批對環保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和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成套裝備,從而形成新的節能減排增長點。
據了解,繼去年工信部確定了包括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卡特彼勒(上海)、天工院、武漢千里馬、湖南中大8家工程機械企業和產業集聚區為第一批再制造試點單位之后,發展再制造事業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共識,部分企業今年加大投入,積極爭取新的突破。
同時,包括徐工、柳工、山推、三一等在內的重大技術裝備骨干企業積極按照去年聯合發布的《北京宣言》的有關承諾,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追求精益化管理,以優秀可靠產品推進生產過程的節能減排、推行循環經濟和綠色制造并贏得用戶和市場的尊重等方面,逐步肩負起振興裝備制造業、做強中國工業的歷史責任。
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已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水平、制造能力和投融資能力,并且擁有多年積累的國際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經驗,部分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已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間,業界應把握政策扶持機遇,大力開發國際市場,一方面要鼓勵已形成比較優勢的節能減排技術裝備進入國際市場,重視開發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的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另一方面應積極探索和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國際并購整合。
智能裝備 引領裝備制造新潮流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了要加大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智能裝備制造列為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重點方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高端裝備制造業今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高端裝備的五大細分領域,行業市場容量均較可觀,發展潛力巨大。以航空裝備產業為例,由于有大飛機項目、發展支線飛機、低空開放等機會,前景廣闊。僅智能電網,包括新能源發電并網、復合質料、電線電纜、變配電、計量檢測、電力體系不用人力化、儲能、電動汽車接入、通信、信息等,按照國家用電器網公司提出的建預設劃,2011年至2015年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晉升階段,估計至2020年,國家用電器網公司用于堅強智能電網的總投資總計將達26000億元。
近十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快速。一是初步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已達到3000億元以上。二是一批重點產品取得成果,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數控鏜銑床、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等相繼研制成功并投入應用,其中高端立臥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采用了國產總線式高檔數控系統,打破了國外在這一領域長期的壟斷;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年產45萬噸合成氨、軌道交通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也采用了國產數字控制系統(DCS);大型軸流式壓縮機組、離心式壓縮機組、施工機械等陸續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維護診斷,實現了智能化和網絡化。三是涌現出一批智能制造裝備的骨干企業,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大連光洋、中國四聯、浙江中控、和利時、沈陽新松機器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瓦軸集團、沈鼓集團和陜鼓動力等。
未來十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應牢牢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本著“創新優先、重點突破、技術融合、夯實基礎、多元投入”的原則,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針對制造過程中的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和執行等環節,融合集成先進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綠色化。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