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內消息 |
|
制造業下滑引憂,明年以實體經濟穩增長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2-01-19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制造業下滑引憂明年以實體經濟穩增長
2011年,中國經濟走過形勢最為復雜的一年,托實體經濟的福,GDP有望維持在9%以上。不過,聯合國新發布的一項報告對明年全球經濟并不樂觀,尤其是歐債危機暫時看不到曙光,或將拖累中國經濟增長。
悲觀者預言,全球經濟進入下降通道,作為標桿的中國也將告別30余年的高增長。無論是否危言聳聽,2012年的形勢沒有最復雜,只有更復雜。中國官方定調明年首務“保增長”,并把經濟的堅實基礎立足于“實體經濟”。
平心而論,中國實體經濟在2011年仍算圓滿收官。在外需減弱、成本上升的掣肘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有望在14%上下,比上一年低一個百分點。
這一成績得來不易,尤其是2009年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相繼退出,房地產、汽車兩大支柱產業在宏觀調控下難言支柱,外有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歐債危機引發出口下降,內有勞動力工資合理上漲和嚴控新增產能投資,工業生產并未出現大起大落。
增速降低固然有主動調控的意圖,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均注意到,前三季度工業增速逐季下滑。9月起出口增速同比回落。中小企業經營難、融資難從二季度顯現,部分產業資本轉投股市樓市,溫州高利貸危機備受關注,并有多種解讀。11月,判斷行業景氣度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三年來首次跌到50%臨界點之下,顯示制造業從擴張轉向收縮。
展望2012年,“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國內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仍很突出”。受制于此,工業增速或降低1至2個百分點。鑒于工業是對GDP貢獻最大的部分,官方指當務之急是防止工業生產出現大起大落。
立足于實體經濟這一基礎,分析人士指,盡管中國以金融服務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尚不發達,但目前中國保增長的首務仍是發展實體。近幾年來,溫州實業資本大量轉戰資本市場,炒樓、炒大蒜、炒綠豆,出沒資本市場,追逐短期暴利,正是制造經濟泡沫,釀成高利貸危機的禍根。
由于交易成本居高,中國實體經濟的收益遠低于虛擬經濟確是不爭的事實,產業資本出逃也是逐利的需要。若要實現官方所愿望的“努力營造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中國尚有改善空間:
一是在延長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政策、提高營業稅增值稅起征點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尤其是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減負擔。二是打破“玻璃門”和“天花板”,讓民營資本少有禁區。三是在商業銀行之外,發展專為小微企業服務的機構,解決融資難題。四是政府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幫助。
只有形成更舒適的環境,游離資本才有可能重回實體經濟,整個國家經濟才能健康發展。金融危機后,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回制造業,正是看到實體經濟才是一國經濟的基石。
與之相比,中國的優勢在于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中期,大量的投資空間可以消化日益增加的產能。在外需不穩之際,正是中國放眼國內,為制造業提供更大舞臺之時;同時,也是穩住就業需求的關鍵。唯有如此,穩中求進,穩定增長,才有牢靠根基。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