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消息,工信部科技司司長聞庫日前在某公開場合表示,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預計真正實現萬億級的時間節點在十三五后期,物聯網萬億級的市場潛力需要較長的培育時間。
聞庫指出,2010年發改委和工信部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聯網產業化發展,到2020年之前中國已經規劃了3.86萬億元的資金用于物聯網產業化的發展。
“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市場投資前景巨大。”聞庫表示。
全球物聯網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聞庫認為,當前全球物聯網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未來十年物聯網將實現大規模普及。“m2m仍是目前重點發展領域和物聯網的主要表現形式,而rfid成為最受關注技術之一。”聞庫說,“目前各組織紛紛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競爭日趨激烈。”
談到國內物聯網的發展,聞庫表示,我國物聯網發展總體與世界同步,已具備一定的產業,技術和應用基礎,產業體系正在形成,部分領域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
“從技術上看,我國在傳感器、rfid等感知技術與產業,高端軟件與集成服務等方面同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在網絡層技術和產業能力同國外差距相對較小。”聞庫表示。
從產業來看,聞庫認為,2010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frid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目前物聯網服務業正在起步,物與物m2m應用終端已超過500萬臺,軟件與集成服務已形成一定規模。
在應用層面,自2009年開始,我國各地形成了大力發展物聯網的態勢;在工業、農業、金融、物流、交通、電網、環保、安全、民生服務等領域開展了初步探索應用。
缺乏本土“旗艦型”企業
盡管國內物聯網產業前景廣闊,但聞庫也指出,中國物聯網產業鏈上雖然從業企業眾多,但缺乏本土“旗艦型”企業,并在在物聯網發展上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缺乏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知識產權,這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聞庫表示。
此外,行業技術標準缺失。目前行業技術主要缺乏一下兩個方面標準:接口的標準化以及數據橫型的標準化。
聞庫認為,產業鏈發展不均衡也是制約物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說,和美國相比,國內物聯網產業鏈完善度上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雖然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和華為中興這一類的系統設備商都已達到世界級水平,但是其他環節相對欠缺。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要芯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產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國發展物聯網,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強廣電、電信、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統的建立。
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
還有,各行業協作困難多。“物聯網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許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行業分屬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發展物聯網這種以傳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互動,以開放心態開展通力合作。”聞庫說。
除此之外,聞庫還認為,盈利模式無經驗供借鑒、用戶使用成本壁壘存在、安全等問題都是目前制約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