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新聞 |
|
美科學家研發昆蟲飛行器,翅膀震動自行發電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1-09-06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多年來,科學家在仿照昆蟲制造微型飛行器(MAVs)的研究中,一直面臨著攜帶能持久供電的電源這一挑戰。最近,密歇根大學科學家就另辟蹊徑,直接利用真正的昆蟲,解決了飛行器電源方面的一個難題。
密歇根大學電力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艾瑟姆-阿坎-阿卡達卡和同事共同開發出一種能量收集器,利用綠花金龜(GreenJuneBeetle)飛行過程中翅膀的震動來發電,通過一種壓電裝置,使每只甲蟲輸出的總體電功率達到45毫瓦。他們預測,如果把甲蟲飛行肌直接和發電機相連的話,發電功率還能再提高一個數量級。這也標志著人們第一次用活昆蟲和非共振裝置來采集能量。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微觀力學與微型工程雜志》上。
此前收集昆蟲能量的方法包括用熱電偶收集昆蟲體熱,或用共振磁性裝置收集振動能量。但不同甲蟲翅膀震動的頻率有很大不同,同一只甲蟲在不同條件下的震動頻率也不同,所以非共振裝置才能有效收集各種振動產生的能量。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用壓電裝置分別測試了甲蟲翅膀、胸部和翅鞘部位的發電能力。壓電裝置能以85赫茲到105赫茲的頻率運行,這也是綠花金龜翅膀震動的頻率范圍。實驗顯示,能量收集器越靠近飛行肌底部(振動源),受到的機械壓力越大,輸出功率就越大。換用了更大的壓電裝置后,在最佳部位能達到115毫瓦。
“這種裝置還能拓展到同類昆蟲身上,其重量要比共振式能量收集器大大降低。不考慮振動頻率轉換、光熱環境條件的話,能得到巨大的輸出功率。”阿卡達卡說,“盡管微型飛行器的研發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空氣動力性能、飛行時間、載荷能力、能源儲備微型化方面,機器昆蟲更具優勢。我們目前的技術跟自然界幾千年的進化比起來還太簡單。”
機器昆蟲能作為微型飛行器來使用,執行搜尋與救援、跟蹤、監控危險環境、探測爆炸物等任務。阿卡達卡說:“目前我們在研究一種將壓電陶瓷和傳統硅制造相結合的新技術,以提高微振動能量收集器的效率。”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