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干燥機械的發展越來越成為農機化發展的熱點和重點。為研究其發展中的政策,探討發展規律,借鑒發達地區干燥機的發展經驗,不久前,應臺灣農機制造公會邀請,安徽省農機協會對臺灣干燥機的生產及應用進行了考察,所見所聞所思,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臺灣干燥機發展之路 位于宜蘭縣三星鄉的三升農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考察的重點。這個企業主要生產10噸至130噸的干燥機械。董事長吳軍港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剛坐下來,他就興致勃勃地講起了他的發跡發展歷程。今年72歲的吳軍港于1965年創辦三升干燥機廠,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 臺灣的干燥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臺灣是多臺風地區,水稻收獲季節正是臺風多發季節。臺風一來,暴雨、大雨、連陰雨不斷,成熟或即將成熟的稻谷時常因陰雨得不到及時收割或晾曬而霉爛變質。每年氣象臺都會提前一周預報臺風,而農民往往因怕臺風,在水稻七成熟、八成熟時就急急忙忙的收割,搶時間晾曬,要不然就有可能導致顆粒無收。即便收下來,得不到及時晾曬也會霉爛,收獲季節農民總是提心吊膽。由于稻谷收獲后經常受損,臺灣便鼓勵扶持發展干燥機械。三升干燥機公司正是從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最多時干燥機生產廠商發展到23家。當時生產的干燥機一般都是小噸位的,起點比較低。為支持農民購買和使用,當地給予購機補貼。不管買幾臺,不管誰來買,統統補貼30%。由于干燥機既可以烘干糧食又可以儲存糧食,再加上補貼,稻農發展干燥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島90%的農戶購買了干燥機。干燥機成為農民家庭必備的一種機械。 臺灣盛產水稻,一年種兩季,這樣干燥機的使用時間也延長了。沒有購買干燥機的農戶,主要依靠親戚鄰居幫助烘干,節省了場地,保證了糧食安全。代烘干糧食產業的出現,小噸位的干燥機逐漸向大噸位發展,五噸、十噸、五十噸,直到現在發展到130噸。大噸位干燥機的增長,出現了許多專門為烘干糧食的企業。當時烘干一斤稻谷,收一臺幣,農民能夠接受,企業有利可圖。烘干企業的發展,解決了農民糧食烘干問題。稻谷損失的現象越來越少。許多企業直接收購稻谷烘干儲存,甚至發展稻米加工企業,農民購買小噸位干燥機的越來越少,當地也不再給予補貼。現在臺灣90%的農戶不再擁有烘干機,稻谷收下來直接賣給糧食烘干企業。 大型干燥機發展起來之后,生產小型干燥機的企業自動轉產或停辦。到了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干燥機生產廠僅剩下兩家,即三久干燥機廠和三升干燥機廠。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三久干燥機廠也來到上海建廠,發展的相當紅火。 吳軍港先生興致勃勃地介紹,他發展的路子是先賺到錢,然后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建立品牌。他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和創新,創造了許多領先技術。他生產的太陽牌干燥機在臺灣的占有量達60%,銷售到東南亞。2004年進入安徽市場,相當受農民歡迎。 在臺灣期間,我們還考察了三升產品的終端用戶——億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坐落在臺灣水稻的主產縣云林縣。云林縣地處云嘉平原,水質好,適宜水稻種植,生產的大米質量也好。 億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糧食烘干企業。1987年組建了稻米加工廠,直接從田里收購稻谷,收購價格與當地農民協會議定。億東企業是個家族企業,下屬五個稻米加工廠,兄弟五人每人管理一個,承攬了全縣的稻米加工。在考察了坐落于二侖鄉的二侖廠和西螺鎮的西螺廠時,我們看到,廠區的現代化水平很高。 據介紹,億東企業與農民協作水稻面積1.6萬公頃,在臺灣的一千多家稻米加工廠中算是規模最大的之一。億東使用的都是“三升”的干燥機,干燥機廠派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技術指導和產品維修保養。據介紹,該公司在培訓、挑種、育秧、插秧以及收獲各個環節均可實現全程協作。中央品質控制系統從收購、干燥、低溫儲存、脫殼、碾米、洗米、色選、包裝、倉儲全程電腦流程管理。億東企業是世界領先的直立式碾米廠,儲存過程減少摩擦,并以恒溫控制,密閉碾制,全程稻谷不落地,能夠有效提升糧食口感與衛生安全。同時,他們還是臺灣最大的15攝氏度低溫冷存中心,保持米質新鮮,總儲量占臺灣稻谷低溫儲存量的50%以上。 安徽發展干燥機迎來歷史機遇 臺灣干燥機的發展已經處于高級階段,其發展經驗值得借鑒。而安徽省目前正處在重點發展干燥機械的階段,大力發展干燥機械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國家對干燥機實行購機補貼,農民迫切需要干燥機械,并有能力購買。市場上的干燥機目前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產品日趨成熟。安徽省農民購買和使用烘干機械是從2004年開始的,此前干燥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糧食、種子、農墾等部門。 按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環節來說,糧食干燥屬于產后。生產上需要是農機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具備購買能力是農機化發展的首要條件。事實證明,農民不管發展某種機械都具有它的客觀性,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即急用先買,從解決繁重的體力勞動,抗御自然災害入手,逐步擴展。當農機化發展在解決了耕耙播收之后,當農民看到發展干燥機械既能解決糧食干燥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又能儲存糧食防止糧食老化提升糧食品質的時候,發展干燥機械就成了農民的重要選擇。因而,長遠看來,干燥機的發展潛在市場很大。 發展干燥機,應抓住機遇,采取措施,積極推動,同時也要防止干燥機生產企業一哄而上,以及農民的非理性購買。 臺灣干燥機的發展方式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經歷了一個先由農民購買使用到逐步成為一種產業的過程。代烘干業的出現,提升了干燥機的噸位,減少了農民家家戶戶購機的情況,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個過程,前后經歷了30年。而安徽省農民購買干燥機開始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十分明確,以代加工為出發點,重在服務社會、擴大經營、提高效益。這是安徽省發展干燥機械的特點。因而,安徽省干燥機的發展一開始起點就較高,機械噸較位大,并逐步形成烘干中心。烘干中心直接從田里收購稻谷,價格面議,烘干中心把稻谷收上來后,即可烘干,或烘干后儲存或加工成大米。這種方式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干燥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促進干燥機發展的幾點建議 從安徽農機化發展的狀況看,農民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發展方向。購機補貼政策是一種引導政策,是農機化發展的推進器。干燥機械是農民渴望已久的機械,因此建議農機管理部門采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對符合發展方向的新機具,加大補貼力度,把補貼政策當成干燥機械發展的助推器,重點支持。具體有以下幾點:一是盡量減少對農民購買干燥機臺數的限制。購買大噸位的多補,鼓勵發展大噸位干燥機,鼓勵農民成立專業的合作組織,鼓勵由專業合作社來建立烘干中心。二是建議對干燥機的補貼政策進行調整,按噸位大小確定補貼額度和標準,噸位越大補貼額越高。使干燥機的發展形成高起點,避免家家戶戶購買干燥機。三是對農民或農機合作組織創辦糧食加工企業,其干燥機械同樣享受補貼。從農機化發展的態勢來看,許多糧食加工企業實行稻谷、烘干處理和大米加工“一條龍”服務,對這種服務方式希望能夠給予進一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