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工作會議了解到,今后10年內廣東將從省級財政統籌安排1000億元用于全省水利建設。
廣東將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金,重點建設防洪保安、農田水利、水資源配置、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生態修復、村村通自來水、水庫移民安居等“六大工程”,10年內完成3000多億的水利投資任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此前指出:“水的問題仍然是廣東的心腹大患,治水始終是興粵的一個重大課題,不把握好廣東的水情就很難把握廣東的省情,興粵必先治水。”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今后10年從省級財政統籌安排1000億元用于水利,各級政府要確保本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在2010年基礎上有明顯提高。
2010年廣東水利投入約150億元。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要求,10年內廣東水利投入將達到3000億元。
平均每年300多億的水利投入,對于稅收大省廣東來說,亦非易事。
廣東省決定,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其中45%交由省級統籌使用。
“要努力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積極推進經營性水利工程進行市場融資。”黃華華說。
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柏青透露,該省計劃將省級財政統籌的“這筆錢作為現金流來融資,把這部分錢整個容量放大,平衡全省整個水利的投入補助的標準,全省統一起來有利于水利均衡的發展”。
黃柏青分析,土地出讓收入主要來自珠三角地區,當然粵東粵西也有一部分,但比例比較低,但現在水利發展的欠賬主要還是在粵東、粵北、粵西這些地區,這個情況下省里面有必要統籌一部分資金來支持一下欠發達地區的水利建設。
汪洋“興粵必先治水”的方略,不僅道出了決定廣東未來經濟的“命根子”水資源,也指明了城與鄉、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的痼疾所在。
以“農田水利萬宗工程”為例,到2020年,廣東將基本完成全省山區灌溉面積1000畝以上、一般地區灌溉面積10000畝以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完成全省農村中型及重點小型機電排灌工程達標建設;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灌排工程體系。而目前全省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普遍只有原設計能力的40%左右。
事實上,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缺水。“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用水需求大,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質性缺水問題嚴重。粵東西北地區資源性與水質性缺水并存。”黃柏青說。
水資源分配不均,不但影響了粵東西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珠三角地區的“持續性”發展也備受約束。
以東江東岸的深莞惠為例,三市GDP總量占全省的60%,但流域面積只有3.5萬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是280億立方米;而西岸流域面積達到35.3萬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2760多億立方米。
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林旭鈿指出,東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35.3%,整個流域已經接近供水的極限,繼續給東江增加供水壓力已經不合適了。
于是,總投資236億元的“西水東調”成為保障廣州番禺、南沙、東莞、深圳水源供給的出路。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主任陳曉宏表示,“西水東調”將緩解珠三角水源時空分配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