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能源產業發展,全球產品安全測試認證組織UL,日前舉辦“2011能源安全檢測技術論壇”,分享能源安全研究成果,包括“鋰電池”及“太陽能(Solar)發電系統”的安全技術與測試認證方法,協助臺灣廠商率先了解產品的安全行為與測試意涵,以及將影響的國際安規要求趨勢,為臺灣跨入新能源產業提供助力。
臺灣綠能產業發展政策源自于2008年的“再生能源政策綱領”,2009年政府再頒布“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宣示推動多項綠能產業,其中重點產業包括太陽能光電及電動車。UL也于2009年獲經濟部支持,在臺合作設立“前瞻能源安全研發中心”,聚焦在高功率鋰電池、太陽能發電系統等研究,并協助臺灣導入國際的安全標準與認證體系,培植檢測驗證技術,推動臺灣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活動。
UL臺灣總經理湯家德表示,全球新興能源產品的發展未臻成熟,安全性將會是產品導入市場的最大挑戰。因此,這次該論壇主要探討兩個議題──鋰電池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安全技術與測試驗證方法。
在鋰電池安全技術方面,因鋰電池應用廣,從便攜式電子產品到交通運輸工具等,但因安全狀況頻傳,因此UL除了從產品誤用與失效分析的角度,分享UL在臺灣投入的電池安全研發專案之外,更邀請擁有超過20年電池材料研究資歷的臺科大教授黃炳照,說明電池材料設計與安全行為的因果關系;未來,將打破以往透由片段信息來評估鋰電池安全,轉為藉由安全行為解析來推斷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與安全性,以期能透過完善的機制,來預防及避免鋰電池安全問題的發生。
在太陽能發電系統方面,雖其應用沒有鋰電池廣泛,也不會隨身攜帶,但在使用上為了提升能源利用率,會串接形成大電壓的輸出,對維修及技術人員來說,不夠安全的設計,將潛藏著電擊的致命危機;此外,太陽能模組多架設于戶外,會經數十年的日曬雨淋,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隱含許多危險因子,其安全議題必須探究。會中特別邀請UL美國亦是IEC太陽光電測試標準起草與制定專家季良俊,解析太陽能系統戶外常見的失效模式與其相關應對技術;此外,UL亦發表現階段太陽能封裝材料之可靠度研究成果。
隨著全球金融風暴的逐漸平息,加上各國政府持續補助綠色能源的發展,根據臺灣工研院對臺灣新興能源產業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新興能源產業將呈現穩定成長的情勢,預估2011年臺灣在新興能源產業產值可望達到新臺幣2,517億元,較2010年成長20.5%。全球能源市場成長可期,國內雖有政策扶植,但業者仍須主動了解國際趨勢與標準測試認證上的要求,才能及早掌握臺灣在能源產業上的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