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重卡產品競爭的加劇,國內重卡企業紛紛加大在技術方面的升級力度。從目前各個企業的升級路線來看,斯太爾技術升級、自主技術革新、合資合作已經成為當前拉動重卡技術升級的“三駕馬車”。
其中,通過持續升級斯太爾技術來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陣營,以中國重汽為代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信息室副主任潘增友介紹說,近幾年來,中國重汽在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領域進行全線布局;同時,借助技術交換引進了沃爾沃的駕駛技術,推出了HOWO品牌,成功將產品線擴展到了斯太爾系列之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與陜汽、上汽依維柯紅巖三者全線產品直接競爭的格局。
而陜汽則通過與康明斯的合資,建設起了電噴發動機生產基地,加上與濰柴的資本關系,保證了自身在發動機方面的優勢。此外,陜汽與法士特變速箱、漢德車橋之間的關系,也使得陜汽擁有了斯太爾平臺上所有關鍵總成的資源優勢。
在以一汽和東風為代表的自主革新陣營,主要通過自主創新來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一汽吸收了國際先進的重卡技術進行自主研發,推出了高端重卡J6,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研發力量。東風推出的換代產品天龍重卡,也使其真正進入了大噸位重卡市場;DCI11升發動機的量產也讓東風汽車在康明斯發動機之外,擁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發動機技術。
在這“三駕馬車”中,最受企業追捧的就是合資合作。“現在,國內主要的重卡企業后面都已經有了外資品牌的身影。新一輪的合資合作已經席卷了整個重卡行業?!迸嗽鲇呀榻B說。但與此前相比,這一輪的合資合作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比如,在合作過程中,外資企業開始放松對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參股、總成技術輸入已經成為主流模式;同時,外資企業也開始越來越注重重卡技術的本土化。這使得國際先進的重卡技術得以和國內重卡行業的低成本優勢融合,從而加速國內重卡技術的升級趨勢。
但不可否認,其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潘增友坦言,比如在輸入技術時,歐洲主流的重卡巨頭,仍然是以總成技術為主流,而不愿意將自己的整車產品在中國實施本土化。他認為,這些企業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其產品的銷售區域遍布世界各地。如果這些企業的整車產品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那么伴隨著成本的降低,將會打破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價格體系?!叭绻诎臀髻I一臺沃爾沃生產的重卡折合人民幣需要100萬元。而同樣的車在中國生產之后再銷售到那里價格卻只有80萬。這就對這些跨國重卡巨頭的整個價格體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潘增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