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國產首臺載重量達300噸的電動輪自卸車在湘電集團下線。5月28日,一種起重量3200噸,起重力矩82000噸米的世界最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在中聯重科研制成功;一天后的5月29日,一種具有更大起重能力的履帶式起重機又在三一昆山產業園成功下線,它的最大起重量達3600噸,最大起重力矩達86000噸米。6月15日,世界最大容量的三相組合式發電機變壓器在衡陽特變電工研制成功;就在同一天,南車株機自主研制的A型地鐵車輛在深圳地鐵一號線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鐵車輛。
湖南裝備制造業正憑借強勁的自主創新能力,奪取一個個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高點。
從“神州第一吊”到“世界第一吊”
世界上各種工程建設的大型化趨勢,使其配套設施和構件的重量不斷增加,進而引爆超大型起重設備的需求。然而在2005年以前,我國還只能生產150噸級以下的履帶式起重機,國內150噸~300噸級中型履帶起重機市場90%以上被日本企業壟斷;400噸級以上大型履帶起重機市場,則被德國利勃海爾等企業壟斷。近幾年湖南企業在這一領域集中發力并節節取勝。中聯重科2006年研制成功600噸履帶起重機,2009年又成功開發1000噸履帶起重機,目前已形成了50噸到3200噸全系列產品。與中聯重科比肩前行的三一重工也是碩果累累,2006年5月,“神州第一吊”SCC4000履帶機研制成功,2007年12月,“亞洲第一吊”SCC9000履帶機下線,今年5月,號稱“世界第一吊”的SCC86000TM履帶機研制成功,公司用5年時間走完了從“國內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路程。更具戲劇性的是,5月29日和30日,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分別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噸位履帶超重機的新聞先后刊登在《湖南日報》顯著位置,中聯重科創下的“世界紀錄”,僅僅保持一天就被三一重工打破。太短的間隔,引起人們“到底誰是世界第一”的莫名驚詫。
“大車”從進口到出口
有人說中國最小和最大的汽車都是湖南生產的,最小的是價格僅2萬元出頭的江南奧拓轎車,最大的是湘電集團生產的電動輪自卸車。江南奧拓是否中國最小,記者無從考量,但電動輪自卸車是中國最大載重量汽車卻是事實。這種湖南人稱之為“大車”的龐然大物,輪胎直徑高達3.75米,單臺載重量達300噸,單車年運量在1500萬噸·公里以上,司機要通過一道幾經轉折的樓梯才能進入駕駛室。它是《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確定的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重點突破的16個關鍵領域的產品之一。這種重大技術設備早在1963年就開始在國際上推廣應用,目前承擔著世界上40%的煤和80%的鐵礦石的開采運輸任務,在礦產資源露天開采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湘電集團作為我國最早的電傳動礦用自卸車制造商,國家定點的技術研發單位和標準制定者,他們緊追世界科技前沿,先后研制出108噸、154噸、185噸、220噸電動輪自卸車,今年5月再次攻下堡壘,成功研制出載重量達300噸的SF35100電動輪自卸車,進一步打破了國際品牌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湘電集團已在大型礦山裝備及相關產品領域獲得200多項技術專利,累計為我國各大露天礦山提供近1000臺套整車。 今年5月,剛剛獲得“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的220噸“大車”,與力拓集團達成4輛整車訂貨協議,從而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由進口到出口的轉變。 A型地鐵堪比汽車中的奔馳寶馬
6月15日,作為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重大交通工程的深圳地鐵一號線全線貫通運營。貫通儀式上,湖南株洲生產的我國首個自主創新A型地鐵項目車輛從機場東站駛向40.9公里外的羅湖站。南車株機公司副總工程師、城軌產業首席專家楊穎興奮地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世界軌道交通裝備技術起源于歐洲,世界高端市場歷來為歐美跨國公司壟斷,如今這一局面正被改變。他說A型地鐵車輛就好比汽車中的奔馳與寶馬,是代表地鐵最先進技術的高端產品,也是國務院《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中確定的16個關鍵領域中實現重點突破的主要項目之一,此前,其核心技術一直為西方跨國公司所壟斷。在近4年的開發過程中,楊穎所在的團隊成功開發出城軌車輛用IGBT牽引變流器、變壓器、牽引電動機等A型地鐵車輛牽引電氣系統關鍵部件,從而使我國擁有了地鐵車輛的“中國心”、“中國腦”。
自主創新是奪取“制高點”的法寶
除上述領域之外,湖南裝備制造業在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高速重載電力機車、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建筑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挖掘機械、環衛機械等眾多領域都在向世界制高點發起沖刺,正在一步步向世界頂尖技術逼近,自主創新成為湖南裝備制造業奪取和進軍制高點的重要法寶。湖南省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丹萍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湖南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已今非昔比。2010年,湖南機械裝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143.92億元,比上年增長42.2%,新產品產值率達到了26.68%,比全國機械裝備工業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目前湖南機械裝備行業擁有國家工程(技術)中心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占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62.5%),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9家(占全省46.8%)。全行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R&D)達到2%,其中核心企業超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