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高達2億輛,其中新增汽車銷量1800多萬輛。汽車產銷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交通事故也不斷增加,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可直接計算的財產損失和保險理賠至少超過100億元。如今,汽車安全已經成為各大汽車廠商必修的功課,從只說安全的VOLVO到“為了所有人安全”的本田汽車,汽車安全成為汽車廠商宣傳的核心主題之一,那么,我們現在回頭看看,到底誰才是真正開創汽車安全的鼻祖呢? 汽車安全的昨天 從歷史來看,汽車安全在汽車發明之后的50年左右才被逐步重視起來。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戴姆勒-奔馳汽車的巴恩伊就開始注意到汽車的車身設計是決定汽車被動安全的關鍵,他創造性地提出特別設計轉向系統、轉向柱、方向盤、底盤以及車身,以確保車內駕乘人員的安全性。安全帶的發明和使用是當今汽車安全的專家VOLVO。1959年,VOLVO推出了由尼爾斯·波哈林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從此改變了整個汽車世界,為此,VOLVO于1962年榮獲第一個安全獎。1953年8月美國人約翰·赫特里特首次提出了“汽車用安全氣囊防護裝置”。到了1980年,奔馳公司在自己生產的部分汽車上安裝了安全氣囊。 ABS技術是英國人霍納摩爾1920年研制發明并申請專利。1936年德國博世公司取得了ABS專利權。1978年ABS系統有了突破性發展。博世公司與奔馳公司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輪帶有數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統,并批量裝于奔馳轎車上。90年代初期,在當今炙手可熱的ESP開始被博世汽車發明出來。 汽車安全的今天 時至今日,琳瑯滿目的汽車安全系統配備已經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其實汽車安全系統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主動安全系統,另外一方面是被動安全系統。簡單說,所謂主動安全,就是作用避免事故的發生,如ABS(防抱死制動系統)、EBD(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TCS(牽引力控制系統)、ESP(電子穩定程序)、EBA(緊急剎車輔助系統)等等;而被動安全則是在發生事故時汽車對車內成員的保護或對被撞車輛或行人的保護,如安全帶、安全氣囊、側門防撞鋼梁等。所以主動安全性的好壞決定了汽車產生事故發生概率的多少,而被動安全性的好壞主要決定了事故后車內成員的受傷嚴重程度。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迅猛發展,汽車安全系統日臻完善,并被融入到各個配置當中,在某些中高檔轎車上還出現了領先安全技術。
行人安全系統 在中國,行人交通意外高死亡率令人擔憂。而沃爾沃首創的帶全力自動剎車功能的行人安全系統,可以大大降低這一比率。這種基于雷達和攝像頭的系統可以探測車前的行人,如果有人走入汽車的行進路線即會發出警告,如果駕駛員未能及時做出反應,系統會自動全力剎車。在車速小于每小時35公里時,可使汽車避免與行人相撞。在較高的車速下,則是盡可能在發生碰撞前減小車速。 交通標志識別系統 奔馳的交通標志識別系統采用圖像技術作為支持,會在十字路口識別紅綠燈信號、停車標志、優先權標志和其他交通標志。它在“閱讀”這些交通標志時,還會把“看到”的圖像傳送到汽車的駕駛艙內的顯示屏上。其在研發過程中的第一步是學會“閱讀”限速標志。
車道偏離預警系統 汽車安全專家指出:約有50%的汽車交通事故是因為汽車偏離正常的行駛車道引起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駕駛員心神煩亂、注意力不集中或駕駛疲勞。是一種通過報警的方式輔助駕駛員減少汽車因車道偏離而發生交通事故的系統。 汽車安全的明天 過去幾十年來,許多老牌汽車制造商孜孜不倦地在汽車安全方面不斷創新。如今,他們仍然“固執”地堅持不斷開發新的汽車安全系統,讓未來的汽車更安全、更智能、更環保。 智能的警示剎車技術 目前的沃爾沃汽車(微博) 可以配備多種智能技術來探測潛在危險并協助駕駛者化險為夷。這些智能技術不但可以提醒駕駛者,必要時還可以自動剎車。其實讓汽車自動剎車并不難,難在確定它何時必須剎車。因此探測技術必須要可靠。 未來會“說話”的汽車 未來的汽車必須能夠與基礎設施和道路上的其他車輛相互交流、互換信息。一輛未來的汽車大概可以與臨近的汽車說話,內容可能是:“我們倆快要對撞上啦!如果駕駛我們的人沒反應,咱們自己得采取行動。我們轉向避險吧。”要想實現這種對話場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找到一種汽車間對話的通用語言。汽車制造商相信可以利用那些已經存在的、有各自功能的通訊系統,在它們的通訊構架中添加交通安全信號來實現車與車之間的交流。 電動車的安全課題 如今,一些汽車廠商將汽車安全技術研究延伸到了電動車開發,這對于汽車安全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推出電動汽車的安全解決方案前就已經把電動車在交通環境中的獨特性考慮進去。工程師們對電動汽車從制造、使用、服務一直到電池回收全過程的每個細節做出深入分析,為電動汽車提供安全解決方案。一些汽車廠商目前正在對電動汽車在各種條件下的安全性進行極為廣泛深入的研究。通過先進的電池狀態自動監控并借助電池封裝技術在撞車時有效地保護電池,電動汽車可以達到最高級別的全方位安全保護。
在國際上,對汽車安全技術與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汽車安全技術標準及產業化體系。而我國汽車安全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進程依然滯后,中國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技術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還處在一個萌芽階段,并且在購買能力約束下,消費者往往優先考慮的是配件價格,而不是高檔的汽車安全配置。如果說汽車安全技術的創新是不容忽視的,那么,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