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機械工業投資增速加快,產能迅速擴大。2010年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目前機械工業的固定資產原值超過4萬億,2009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已達到64%。高強度的固定資產投資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全行業的生產條件和制造能力,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4萬億元,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力進一步提高,2010年機械工業新創造的價值占工業的比重超過19%,占GDP的比重接近10%。我國裝備的國產化成績顯著: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主機生產已經進入世界大國的行列,一些長期依賴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專用材料自主創新的步伐加快。
但是,行業自身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未完全解決,由于關鍵技術水平所限,我國機械工業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尖端設備主要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長期存在。進口多的高端裝備主要包括:高檔數控系統、發電設備中的耐高溫部件,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鐵路機車的專用軸承、齒輪,大型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高檔數控加工設備的智能測控系統等,這些狀況長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行業自主研發技術水平低、基礎實驗條件差、原材料不能滿足技術要求等。
根據我們匯總分析的2004年、2008年兩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四年間,機械工業科技活動經費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增速較快。從經費來源看,企業自有資金是科技活動經費的主要來源。2004年、2008年機械工業科技活動經費中企業自有資金分別占經費總額的86%和88%,總體呈現升高態勢。銀行貸款約占本行業科技經費總額的6%-8%,來自政府的各類資金與貸款僅占科技活動經費的3%-4%左右。
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是機械工業科技活動的基礎和核心,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對于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實現持續快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國際上有關研究表明,研發活動投入強度(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業研發難以生存,2%可以勉強維持,5%以上才有競爭力;我國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2004年、2008年分別為0.81%和0.99%,差距很大。
科技投入除了資金還有人員的投入。2008年機械工業科技活動人員占同期機械工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由1.97%增至2.89%。但科技人員平均擁有量仍然較低,2008年機械工業每百名從業人員中擁有研究與發展人員2.8人,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5人以上的水平。
近些年機械工業科技投入總體上升,但增速較為緩慢?,F在,國家已經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將數控機床列為重點支持專項,高檔智能裝備制造也進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項目,重點支持發展的關鍵機械零部件項目也在積極的研究確定中,企業的科技投入也應該結合重點領域的攻關項目予以政策、稅收等方面的扶持,為實現“十二五”目標和提升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水平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