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份額達15%,產值超30億元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及織物開發”日前通過科技部驗收。驗收專家認為,該項目突破了多項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生產關鍵技術,開發出多種高端新產品。通過以產業鏈為主線的跨區域合作,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玻璃纖維作為汽車、航空、航天產業的關鍵增強材料,是一類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而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也是柔性電路板、多層電路板等高端電子產品所必需的材料。在該項目立項之前,我國只能生產低端玻璃纖維產品,相關行業長期依賴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 在科技部支持下,2007年由重慶市科委組織,重慶國際復合材料公司牽頭,聯合重慶大學、珠海富華復合材料公司等單位,共同承擔了這一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年間,該項目實現關鍵技術突破11項,開發高端新產品9類,申請專利19項,制定7項國家和企業標準,建成5個示范生產基地。該項目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建成產能全球第一的年產3.6萬噸的電子細紗池生產線,形成的產品以優異的性價比、穩定的質量,在替代進口產品的同時,達到全球高端PCB要求,并出口德、日、韓等國主流市場,全球市場份額已達12%—15%,產值超過30億元。 驗收專家認為,該項目的實施打通了“超細電子紗—薄型電子布—薄型覆銅板”產業鏈的關鍵核心技術,對企業的產品結構優化,玻璃纖維、電子布、薄型覆銅板產業調整和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實現由電子大國向電子強國目標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支撐了我國電子產業發展和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