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大多數在建的核電站都布局在靠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偏僻”區域。為什么核電站不建在上海、北京、廣州等特大城市的周圍呢?說到底,還是存在一個以防“萬一”的問題。既然不能完全排除這個“萬一”的問題,則在日本發生嚴重的核事故以后,顯然應該對核安全的問題給予更周詳的考量了。
跡象顯示,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可能數以萬計。當前人們更關切的是福島核電站是否會發生核輻射材料嚴重泄露的事件,尤其關注核電站幾座反應堆的堆芯是否會融化。
據最新消息,2號核反應堆灌注海水并不成功,核燃料棒完全暴露在冷卻水之外。東京電力公司承認,這種情況說明不能排除堆芯隨后熔化的可能性。一旦堆芯熔化,造成的核污染就是全球性的了,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包括朝鮮半島和中國在內的日本的鄰國。
這種擔憂是不言而喻的。地震引起的滔天海嘯可能造成大量民眾的喪生以及數以億萬計的物質財富的損失,后果卻是局部、暫時和有形的,實際上卻無須過分擔心,而核輻射材料嚴重泄露就不能等量齊觀了,核輻射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造成人類不可接觸的“黑洞”,波及大面積的土地,“黑洞”的存在幾乎是永久性的。因此,國際上把強輻射材料嚴重泄露比喻為“看不見、摸不著的卻又處處存在的魔鬼”,簡直防不勝防。
國際核事故分為1至7級。 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8噸多強輻射物質混合著炙熱的石墨殘片和核燃料碎片噴涌而出,導致近10萬人喪生,另有近500萬人受到輻射,被污染的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要在800年以后才能恢復生機。迄今切爾諾貝利及其周圍地區仍被列為禁區,人跡罕至,儼然成為一片“鬼域”。據統計,僅包括善后事務在內的有形的經濟損失已經高達2,350億美元。這次核事故被定為7級。
讀者諸君往深處思考一下,中國作為日本“一衣帶水”的鄰國,對于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的損失以及日本方面采取的救災措施,究竟能夠從中汲取何等教訓呢?筆者僅就犖犖大端,臚陳管見如下:
其一,日本經濟疲軟不振,已有20年之久。如今地震大災難發生,到了國本動搖的地步。首相菅直人把這次地震稱為日本二戰以來最大的災難。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地震對日本經濟的打擊,恰如雪上加霜,可能會直接影響日本在東北亞大國關系互動中的地位。
其二,按照設計規定,在核電站喪失了外電網的情況下,應急電源應該會自動啟動冷卻和關閉核反應堆。這次福島大地震中,核電站的一個應急電源卻無法啟動,因此無法及時冷卻反應堆。反應堆內熱量集聚,導致輻射材料外溢泄漏,終于釀成慘劇。
墨菲定律指出,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錯,則在一定情況下,一定會出錯。由此可見,中國官員不妨重溫一下這條定律在規劃核電站中的啟示作用,今后對于預防、預測核事故尤其不能掉以輕心。在核電站投入運轉以后,有關方面必須加大后續投入,完全按照設計要求,鍥而不舍地進行檢測和維修。這方面遵循“萬無一失”的準則,還是必需的。倘若在事故發生以后,再由官員出面說,事故是由設備老化、使用超期等原因所致,不啻對本民族犯下罪過矣。
其三,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日前表示,中國現有13座核電裝置在正常、安全地運行。他指出,中國會吸取日方的一些教訓,在核電的發展戰略、規劃時,適當地予以吸收,可是中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發展核電的安排是不會改變的。
他的話似乎言之成理。然則,假若萬一果如若干專家所料,由于福島核電站堆芯熔化造成了核災難,則對北京既定的發展核電的決心和安排是否應該作出調整呢?從本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僅“中智”而已;“上智”乃善于從他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人們廣泛地閱讀書籍及時事分析,就是為了從他人的解讀和判斷中汲取養分。如果日本核災難爆發,從中吸取教訓,則時猶未晚。
況且,中國大多數在建的核電站都布局在靠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偏僻”區域。為發達地區提供能源保障,這個布局本來是有道理的。為什么核電站不建在上海、北京、廣州等特大城市的周圍呢?說到底,還是存在一個以防“萬一”的問題。既然不能完全排除這個“萬一”的問題,則在日本發生嚴重的核事故以后,顯然應該對核安全的問題給予更周詳的考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