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后,我國機電產品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使國內軸承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提高產品質量,開拓新的潛在市場,增加軸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和競爭力,是目前國內軸承行業急迫解決的問題。日本是精密軸承生產強國,在產品開發、設計制造、工藝水平、產品質量以及生產設備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日前,在對日本軸承生產、市場現狀進一步深入了解后,總結出了日本軸承企業生產經營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工藝裝備先進,產品制造水平、工作效率雙高。走進日本企業的生產車間,一排排設備整齊碼放,馬達轟鳴,車間里操作工人非常少。對批量較大的標準軸承,基本是每人負責1~2條生產線。從零件上料、裝卡、加工、檢驗到清洗、裝配、涂油、包裝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完全靠高精高效自動化設備完成,先進的加工檢測技術,如自適應磨削技術、在線測量技術、故障自診斷技術等已普遍使用,從而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產品質量不合格,且工作效率非常高。再如日本軸承企業生產球軸承磨加工自動線現有兩種模式,一種為磨加工自動線工藝設備流程,一條自動線內外環共有18臺設備,一人看管2條磨超自動線。6200磨超線節拍4.8秒/件,車間共有8條自動線,由4人看管,月產量100萬套。另一種磨裝自動線由27臺設備組成,只有2人看管,月產量40萬套。
二是創造專業化生產格局和保持優質品牌。日本軸承企業生產主要是熱處理工序、磨加工工序、裝配工序。所有粗加工工序及零部件全部外購,每種零部件都有2~3家企業、公司供貨。這種專業化生產格局為企業創造了好的效益,勞動生產率每人高達300萬元以上。無論是NSK還是NTN,之所以聞名世界,毋庸置疑都是由于品質優良之緣故。對客戶的超高精度要求,他們一貫報以最高的可靠性。他們提倡全球生產據點的生產標準化,NSK品牌的球軸承近一半在海外工廠生產,同樣能夠保持與日本本土生產的相同水準的高質量。正因為如此,以軸承為龍頭的NSK、NTN產品,時刻與時代最尖端技術同步共進。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日本軸承企業在結構調整中,改變市場策略,改變一味進攻為有進有退。其戰略特點是:實施關、停、并、轉,優化組合。拓展優勢產品市場,收縮弱勢產品市場。通用軸承向大批量、低成本方向調整;多品種小批量軸承產品向單元方向調整。日本的企業普遍重視產品開發,在經濟無國境的前提下,立足于全球發展戰略。不斷推出自己企業的特色產品,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先期于主機投入之前提出滿足主機要求的新產品,為此贏得了世界各地消費者的信賴。
四是日本軸承企業注重制造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在代表團所訪問的廠家中,企業均是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和在線自動檢測。日本技術開發部門都有較強的開發能力,在重視新產品開發的同時,同樣注重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和創新,從而確保產品的質量。
日本的以下幾項生產技術可供國內企業借鑒:軸承磨加工與軸承裝配自動線技術;軸承自動線在線自動臨測技術;精密鋼球制造工藝及檢測技術;熱處理生產線上料自動排列技術;球軸承雙端面磨床內、外環套磨技術;CBN磨料使用技術。
此外,我國雖然從軸承生產總量和生產體系看,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和德國的世界軸承生產大國,但從產品開發能力、產品質量水平和生產制造規模來看,我國與軸承生產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企業應加強同日本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合作,將日本企業技術、資金和經營管理優勢與我國市場、人力、資源的優勢結合起來,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軸承行業的更好發展,結合我國機械工業“十五”發展規劃綱對軸承行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 將目前軸承行業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企業之間相互關聯少的松散狀態,轉變成企業大者強,小者專,企業之間以大帶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組合狀況。
2. 軸承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實現由“橄欖型”向“啞鈴型”轉變。
3. 軸承企業資本結構由國有資本偏重的狀況轉變為公有、三資、民營企業多元化協調發展。
4. 軸承產品結構由低檔軸承產品多,普通軸承產品多轉變為高品質的軸承產品多,軸承實物質量要接近或達到國際軸承名牌產品水平;由偏重最終產品,偏重有形產品,轉變為同時重視中間產品,重視服務增值。
5. 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將現有落后的機群式生產方式,轉變為線式生產方式。
6. 推進專業化生產體系建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企業要精干主體,分離輔助;堅持精加工在內,粗加工在外,成品在內,零部件在外的軸承生產專業化發展方向。
7. 加快國際化步伐,加強與國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有條件的軸承企業在國外建設廠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