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軸承企業注重制造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在代表團所訪問的廠家中,企業均是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和在線自動檢測。但在生產線上,并非所有的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有的還是20世紀60或70年代的設備,(在我國的一些企業已淘汰了這些設備)但能和生產線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保證產品質量,這得益于日本企業普遍重視生產技術的開發。代表團考察的企業大部分是生產廠,但技術開發部門都有較強的開發能力,在重視新產品開發的同時,同樣注重生產技術和工藝的開發和創新,從而確保產品的質量。 代表團成員在參觀考察后認為以下幾項生產技術可供國內企業借鑒。
(1)軸承磨加工與軸承裝配自動線技術。
(2)軸承自動線在線自動臨測技術。
(3)精密鋼球制造工藝及檢測技術。
(4)熱處理生產線上料自動排列技術。
(5)球軸承雙端面磨床內、外環套磨技術。
(6)CBN磨料使用技術。
代表團成員通過這次考察活動體會到,雖然從軸承生產總量和生產體系看,我國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和德國的世界軸承生產大國,但從產品開發能力、產品質量水平和生產制造規模來看,我國與軸承生產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企業應加強同日本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合作,將日本企業技術、資金和經營管理優勢與我國市場、人力、資源的優勢結合起來,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軸承行業的更好發展,結合我國機械工業“十五”發展規劃綱要代表團成員提出如下建議:
1.將目前軸承行業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企業之間相互關聯少的松散狀態,轉變成企業大者強,小者專,企業之間以大帶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組合狀況。
2.軸承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實現由“橄欖型”向“啞鈴型”轉變。
3.軸承企業資本結構由國有資本偏重的狀況轉變為公有、三資、民營企業多元化協調發展。
4.軸承產品結構由低檔軸承產品多,普通軸承產品多轉變為高品質的軸承產品多,軸承實物質量要接近或達到國際軸承名牌產品水平;由偏重最終產品,偏重有形產品,轉變為同時重視中間產品,重視服務增值。
5.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將現有落后的機群式生產方式,轉變為線式生產方式。
6.推進專業化生產體系建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企業要精干主體,分離輔助;堅持精加工在內,粗加工在外,成品在內,零部件在外的軸承生產專業化發展方向。
7.加快國際化步伐,加強與國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有條件的軸承企業在國外建設廠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