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領先的精密刀具制造商瓦爾特繼亞太區總部遷往上海、著手準備在北京、沈陽等地新建三個技術中心的同時,知名汽車生產線制造企業德國恒輪機床正謀劃明年在上海建立全新的機床組裝中心……此間呈現蔓延勢頭的歐洲債務危機似乎并未阻礙這些歐洲企業增資中國的步伐,相反,“把新產品、新技術帶到中國”正逐漸成為一些歐洲制造業企業自主選擇。 種種跡象顯示,歐洲債務危機正在由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蔓延。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7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8月份跌至49,較7月份的50.4進一步下滑,創下兩年來最低水平,同時也跌破50的榮衰分界線,意味著制造業重新陷入萎縮,為歐元區近兩年來首現。 此前發布的經濟數據也顯示,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降至僅為0.2%,遠低于第一季度的0.8%,同時也創下自2009年經濟走出衰退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這似乎并未影響到歐洲制造業對于未來發展的信心。近日于德國漢諾威舉辦的2011歐洲機床展16個展廳展出總面積達到29萬平方米,吸引來自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的2037家制造企業參展,展覽規模創下該展會開始以來的新紀錄。 據記者現場觀察,持續六天的展會人氣鼎盛,來往其間,很難感受到歐債危機帶來的恐慌氣氛,各大企業為吸引客戶均使出渾身解數,各種新產品、新技術令人眼花繚亂。在瓦爾特展臺,記者看到,包括新一代銀虎產品、新型銑削、車削和孔加工刀具液氮冷卻、高效整體硬質合金內冷鉆頭、新一代的刀具管理系統、導航系統等眾多最新產品和技術,令業界人士耳目一新。 此間多家參展歐洲制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球經濟增速減緩對他們的業務產生一定影響,歐洲本地市場的訂單量有所減少,但與此同時,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訂單仍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對全球制造業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他們并不認為會出現顯著衰退。 來自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的分析說,國際機床行業發展形勢良好,機床需求將保持較高水準。據該協會預計,到2015年,西歐、美國、以及金磚國家對于機床需求將達到680億歐元(相當于約5784億元人民幣),是2010年的兩倍,這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長將會來自中國。 而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機床工具市場消費額將平穩增長,平均年增長率將超過10%,到2015年,年消費額將達到約8500億元。 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并預測,中國對于高端機床工具的需求將從2010年的36億歐元(相當于約306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5年的100億歐元(相當于850億元人民幣)。 受此影響,如何拓展中國市場,如何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成為眾多參展企業關注重點。瓦爾特大中華區總經理佩爾·托內爾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絕不僅僅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而是最重要的客戶之一,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最最重要的客戶;他并透露說,繼將亞太區總部遷往上海后,瓦爾特正著手斥資在北京、沈陽、成都或重慶建立三個技術中心,以達到與區域客戶距離拉得更近,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最靈活的技術支持等目標。 恒輪機床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正謀劃明年在上海建立一個全新的機床組裝中心,同時還計劃在中國各地建立多個新的區域性服務網點,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中國客戶對于售后服務的需求。 此間業內人士說,從世界范圍內看,機床工具行業主要用戶的投資預算仍然很高,未來兩年的有望保持在10%以上,特別是汽車、飛機制造業企業,紛紛計劃在新市場、新技術和新模式上進行戰略投資,機床工具行業無疑將因此受益。 頗值得一說的是,與此前僅將中國當成一個產品銷售市場的做法不同,越來越多的歐美制造業企業在將最新的產品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將最新的技術、最新的生產設備以及最先進的服務理念帶到中國,“把高新技術帶到中國去”也成為展會眾多歐美企業的呼聲。瓦爾特集團大中華區市場經理孫歡就告訴記者,瓦爾特在機床展上展出的最新產品、技術及服務也將同步在中國市場推出。 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會長馬丁·凱普表示,國際化已成為制造業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單純出口產品已難以滿足企業在新興國家發展的需求。一項針對30家國際知名制造業企業的調查就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稱,如何推進企業國際化是未來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