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的企業似乎即將迎來一輪優勝劣汰,政府為促進這一新興產業提供補貼的做法,可能導致2015年之前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LLC)旗下柏亞天咨詢(PRTMManagementConsulting)駐馬薩諸塞州負責全球電動汽車事務的合伙人哈茲梅(OliverHazimeh)說,利用將來生產汽車的數量計算一下電池的需求量,就可以明顯看到2014年、2015年左右將出現產能過剩。
自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衰退以來,美國政府向電動汽車行業投入資金約50億美元,以保證美國汽車行業不在國際競爭中落于人后。其中24億美元將投入到電池項目中。
歐洲和亞洲的政府、特別是中國政府也提供激勵。中國將用10年時間向替代性汽車技術投入150億美元,韓國已通過“電池2020”項目(Battery2020)承諾投入125億美元。
柏亞天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總體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其中電池生產商可能占500億美元。哈茲梅估計,這段時期電池生產商的總投資將在20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之間。
雖然今天的裝機產能仍然遠遠低于到2020年時的需求,但隨著生產開始發力,已經公布的產能投資將遠遠超過汽車生產商預計的需求量。預計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會從這種產能過剩的局面中生存下來。
SBLiMotive公司將在2013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電池,其發言人呂格海默(UdoRugheimer)認同上述看法。他說,在2015年到2020年之間,電池生產商將會減少到個位數。
SBLiMotive是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公司(RobertBoschGmbH)和韓國三星SDI(SamsungSDICo.)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
隨著最近這波投資浪潮中的工廠陸續投產,產能過剩問題將在2015年左右變得非常突出。哈茲梅說,由于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之中,人們現在變得更加謹慎,不希望過早用第一代產品充斥市場。
專門從事新興技術咨詢的獨立咨詢公司LuxResearchInc.的電動汽車行業分析師凱文 西(KevinSee)說,市場的熱情當然有所消退,因為大家都在說或許這一市場并沒有為每個人最初預期的那種爆炸式增長做好準備。
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公司(RenaultSA)最近決定將巴黎以西的一家電池制造廠的開工時間推遲兩年至2014年。凱文 西說,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汽車制造商比較謹慎的態度。雷諾公司與其日本姊妹公司日產汽車(NissanMotorCo.)投資40億歐元(約合57.6億美元)成為全球量產電動車的領軍企業。雷諾日產首席執行長戈恩(CarlosGhosn)幾乎是在以傳遞福音的熱情為電動車造勢。
雷諾公司負責人說,電池工廠的開工時間之所以被推遲是因為雷諾和日產已決定重組該項目。重組后該項目將沒有國有部門合作伙伴的參與,僅由雷諾日產獨立實施。
凱文 西說,和汽車制造商有密切聯系的韓國LG化學有限公司(LGChemLtd.)以及SBLiMotive等企業有可能生存下來。他不太看好美國的A123SystemsInc.和Ener1Inc.兩家公司。他說,和規模較大的對手相比,這兩家企業的勢頭較為遜色。雖然兩家企業都有一些運輸合同,也有一些關系,但其實力不能和LG化學等規模較大的對手相提并論。
A123Systems的首席執行長維約(DavidVieau)承認,雖然目前沒有產能過剩的現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行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洗牌。A123Systems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
但維約說,A123目前的形勢較為有利,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和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sCo.)簽訂了一項重大合同:A123將為通用汽車計劃于2013年推出的一款電動車生產完整的電池組。A123擁有10項運輸合同,通過其它企業的外包又獲得了10項合同。
由于外界對電動車市場還要多久才能壯大存有疑問,和其它電池制造商一樣,A123通過電網儲能項目并為一些商業應用生產電池來對沖投資風險。
總部位于紐約的Ener1公司已經采取了精益生產方式,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加森海默(charlesGassenheimer)說,在設計產能時,我們既注重效率,也保證靈活。只要存在需求,我們就會擴大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