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國訪問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近日表示,全球經濟正在邁入“新危險區”。無獨有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不久前也警告說,全球經濟進入了“新危險期”,如果處理不當,恐掀新一輪危機。
當前的新危險究竟危在何處?水面之上,新危險的突出表現便是歐美多國政府的財政信譽危機。在歐元區,多米諾式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在美國,一場提高債限之爭險些讓美國史上首次違約,主權信用評級首遭下調。歐美債務問題在這個夏天“共舞”,使得本該相對平靜的暑期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投資者信心一次又一次受到重創。究其因果,這實際上是金融危機的延續。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歐美發達國家動用巨額資金救助岌岌可危的銀行業并出臺超常規的財政刺激措施以推動經濟復蘇,從而把風險從私人部門轉移到了公共部門,導致政府債臺高筑。
深入觀察,新危險更在于,與金融危機時相比,當前各國間的政策協調難度有增無減。歐美受制于債務困境,無力再動用財政擴張手段刺激經濟增長,于是越發依賴貨幣政策,導致負面的溢出效應。特別是美國,一再祭出量化寬松這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結果美國經濟未見明顯好轉,大量熱錢卻涌向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和新興經濟體,令新興經濟體承受著美聯儲開閘放水所引發的嚴峻通脹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