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松下出售三洋白電給海爾,再加上日系企業頻頻曝出一季度虧損,讓我們不禁在問,昔日家電制造的領軍者們真的要走向沒落了?
日本企業此次集體虧損與3.11日本大地震有直接關系,再加之現在全球家電需求的疲軟和競爭的加劇導致了日系企業財報報虧。但說到出售制造業務和制造工廠,不難發現,不止三洋、松下在出售,索尼、日立、東芝等一票日系企業早已啟動“剝離家電業務”的這一布局。
先從近期三洋出售白電業務說起,松下對三洋在日本以及東南亞的洗衣機和冰箱業務“瘦身”計劃早已有之,這主要源于松下對三洋的戰略定位在太陽能和蓄電池。
昨日(8月3日),又有消息稱,索尼電視機部門可能迎來連續第8個虧損年度,為了降低成本與對手競爭,索尼打算重組改業務部門。就在同一天,另一家日本家電企業日立宣布,公司最快將在本財年把所有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給其它公司。
而在早前,東芝將墨西哥的液晶電視子公司全部股權出售給臺灣電子產品委托加工企業“仁寶電腦”,位于越南的自家工廠也已于2010年停止生產。
另外,索尼已將位于斯洛伐克及墨西哥的液晶電視工廠出售給鴻海,據統計,在過去的兩年里,索尼已經賣掉了三家電視生產廠,其全球電視機生產廠數量減少到四家。
為了確保液晶電視事業的獲利能力,日本各家電視廠商紛紛縮小自家生產的規模,轉而擴大委外數量,外界看來,這或許是日本制造企業競爭乏力、走向沒落的表現,實則不然。
先來看看日本企業另一方面的動作。
也是在今年7月,東芝解決方案公司與沈陽東軟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全面開展在華的IT解決方案業務。同時,東芝確定未來將智能電網、太陽能、風能等新生再生資源領域作為公司的重要營收來源,并計劃未來兩年投資7000億日元發展環境及新能源業務。
而三洋出售白電業務給海爾以后,已經明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集中在太陽能及鋰電池板塊,
在調整三洋主營業務后,松下也稱將以能源產品作為集團的旗艦產品。資料顯示,松下集團能源產品的銷售目標確定為到2013年實現8500億日元,將較2010年增加3100億日元,未來松下集團的能源產品將主要覆蓋能源生產、能源儲存、能源管理及環保汽車。
幾乎同時,松下、日立等公司紛紛推出生態城建設,與政府合作開發和試驗綜合能源解決方案。
這一點在上半年于北京舉行的中日綠色博覽會上便可見一斑,日本企業清一色的脫離具體的生產制造業務,“綠色”、“環保”、“節能”理念和技術充斥展會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環境關聯技術、智能電網技術、樓宇解決方案、能源解決方案、辦公解決方案、住宅解決方案、水處理技術、廢舊回收技術等,這些把中國企業看得云里霧里的名詞和對美好生活的設想,無不展示著日本企業角力未來的方向。即便是在日立、松下、索尼這樣我們心目中的家電企業展臺,也極少能看到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家用電器。
此時我們才驀然醒悟,出售工廠、剝離家電業務只是日系企業削減成本、控制開支的手段,人家正在從建工廠、賣產品的傳統制造業中抽身,向更前沿的技術轉型。正像IBM出售了PC業務不代表他不是優秀的IT企業,GE從全球最大的白電制造商脫身不代表其產品和技術不被認可一樣,日系企業的這一轉身,正是他們表面淡出家電市場,實則走IBM、GE式方案提供商道路的一步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