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拿到專家的調查結果后,國家質檢總局就部分韓泰輪胎存在安全隱患發出風險警示通告。這是韓系輪胎企業今年在華遇到的第二次質量風暴了。上一次是錦湖輪胎。從錦湖輪胎天津工廠的質量事件曝光,到長春工廠因薪資問題引發的全面停產。短短三個月內,錦湖在中國的四大基地有兩個都陷入或仍處在停轉狀態。 嚴重至此,但韓系輪胎的“抗打擊”能力卻讓業界意外。在品牌口碑如生命的當下,韓系輪胎何以如此強硬地在中國生存?“很簡單,就是價格優勢,這讓韓系輪胎基本上壟斷了國內的配套市場,”某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的資深汽車分析師張君表示,這也是韓系輪胎在質量風暴中如此“強硬”的主要原因。但低價來自高強度的成本控制,而這種機制最容易產生的兩種負面結果,就是“質量危機和停工事件”。在韓系輪胎之前,日系整車廠已經驗證過這一生存法則的非可持續性。 停工6日 從6月7日開始,錦湖輪胎長春工廠400名員工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集體進入停工狀態,原因是工資待遇過低、福利少以及工作環境差等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 據悉,錦湖長春工廠老員工的底薪不足千元,而另一名員工也向記者證實,如果不加班的話,一個月只能拿到1200元工資。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這種工資水平很難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 經過6天(包括周末)的堅持,最終,由長春當地勞動局出面代表工廠工人跟廠方進行了提高工資待遇的談判,雙方各讓一步,錦湖在中國最大的工廠才得以在6月13日恢復生產。 就在錦湖輪胎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一再否認存在停工一事的同時,另一個韓系品牌輪胎——韓泰輪胎“捂”了很久的質量問題卻終于被國家質檢總局曝光。 6月10日,國家質檢總局就部分韓泰輪胎存在安全隱患發出風險警示通告,稱已組織有關專家對江蘇韓泰輪胎有限公司生產的輪胎開展了缺陷調查,研判結果表明,部分批次韓泰輪胎由于設計或制造工藝問題,導致輪胎胎體內側簾線外露,引發爆胎事故,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并公示“2010年第50周生產的規格為11R22.5AH18的韓泰輪胎,用于中距離大中型客車,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11日,韓泰輪胎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表示將對警示通告中提到的產品批次自行回收并廢棄,涉及246條。同時將對11R22.5AH18全部生產批次實行檢查和維護消費者權益活動。相對于錦湖,韓泰的態度相對積極,但“積極”的背后是“20條輪胎,8條在高速上出現爆胎”的“生命級”風險投訴。 不過,質量和停工風暴似乎并未撼動韓系輪胎在中國市場的優越感。從錦湖出事至今,并沒有國內車企公開站出來聲明將停止錦湖的配套權。某國內主流合資廠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配套合同和訂單都已經在年初簽下,另一方面則源自錦湖、韓泰對于中國整車輪胎配套市場(OE配套市場)的壟斷。
數據顯示,2010年,在天然橡膠等原材料價格暴漲的情況下,錦湖輪胎依然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乘用車輪胎零售市場上的銷售增幅就達到20%以上,配套方面,市場占有率升達25%左右;韓泰輪胎OE配套量同樣突破千萬條,同比增長40%。 對此,張君指出,“日韓系汽車企業在成本控制上確實有很多成功模式,但在中國的競爭態勢下,這種模式顯然失去了基本的平衡。而且對一個企業來說,人工成本的壓縮除了會導致停工進而影響整個供應鏈,而且最容易引發質量危機。絕對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低價壟斷的生存模式 “韓系輪胎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低”,張君表示,OE輪胎的價格戰在業界并不是秘密。“大多數輪胎制造商都明白,按照整車廠要求的價格根本就造不出好質量的輪胎。但韓系輪胎正是以別的品牌無法承受的價格拿到這些訂單的,而且還賺了錢,由此可見其成本壓縮的程度了”。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條同規格的錦湖輪胎要比米其林輪胎便宜至少200元,假設一家年銷量在50萬輛的車企使用錦湖輪胎,那在這一部件上一年就能節約出4億元。“好的輪胎都在零售市場,整車廠給新車配套的輪胎都不是以質量作為最高選擇標準的,除非是豪華車品牌。”張君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輪胎企業開始在全國各地鋪設集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網點,轉向私人替換胎市場。 對此,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理事長、三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丁玉華曾表示,由于本土企業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內輪胎市場眼中依賴外資產品。2010年,國內轎車和輕卡子午胎產量約為2.88億條,其中國際品牌約占65%。而國內中低端車型的銷量猛增,自然給韓系輪胎創造了空前的市場機遇。 而記者了解到,在錦湖和韓泰的全球市場中,對整車配套市場份額的壟斷和快速飆升也僅存在于中國市場。這種便宜的低端輪胎也只在中國“傾銷”,在國外,韓系輪胎則“改頭換面”,主推其高端產品。但正是過于壓縮成本,追求低價下的高利潤,使其兩種負面結果——“質量危機和罷工停產”在今年集中爆發。 據悉,錦湖輪胎落馬后,眾多歐美品牌也開始對整車配套市場投注以更多的注意力。包括米其林、普利司通等高端外資品牌都開始考慮增加中低端產品在中國的覆蓋。而本土品牌如玲瓏、三角也在積極的爭取配套市場的份額。 “現在都在做,但得一步一步慢慢來,畢竟韓系輪胎在中國的產量很大。”國內輪胎業相關人士稱。 按照錦湖的規劃,2011年,錦湖配套的車輛已進入替換期,但來自替換胎市場的銷售應該很是客觀。但記者了解到,在質量危機爆發后,錦湖輪胎在零售市場的銷量一落千丈。 錦湖長春工廠銷售部人士表示,召回風波之后,長春工廠的訂單量受到了明顯影響。
張君表示,面對韓系輪胎因壓縮成本而引發的一系列危機,反思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輪胎業,相關監察部門以及那些聲稱有自己的檢測體系和質量控制系統,但其產品卻仍屬于召回范圍內的整車企業也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消息稱,《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監督管理條例》(送審稿)已由質檢總局起草完畢并報國務院法制辦,將輪胎、兒童安全坐椅等涉及安全的重要零部件納入召回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