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發而動全身。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攀升,將引發一場全產業鏈的“利益重新分配”。 “經過4月7日及2月20日的連續兩次成品油價格上調,目前97號油最高價已超過8.5元/升,比去年同期上漲了將近40%,這樣下去,真的快要開不起車了。”4月21日,在深圳濱河大道加油站,一位車主悻悻地對本報記者說。 然而,不管車主們是如何抱怨,國際油價依然在頑強地持續向上突破。本周,國際油價持續刷新兩年半高點,升至每桶112美元。而倫敦市場6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更是高達126美元。 “根據我們的估算,4月7日成品油價格上調可以抵消約5.3美元/桶的原油成本升幅,而同期布倫特原油的22天平均價格上漲了14.1美元/桶。”交銀國際分析師賀煒說。這就意味著,發改委對于成品油的價格上調,依然是“打折執行”,調價的幅度遠低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速度。按照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新的調價空間,很可能不久又會打開。 事實上,2008年至今,在國際油價從每桶50美元到120美元的回歸之旅中,需要擔憂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中國車主。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基礎行業,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攀升,將引發一場全產業鏈的“利益重新分配”。 三大推手 地緣政治、流動性過剩、需求回升,聯手推動了油價的持續上漲。 2008年7月,國際油價曾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位。次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原油價格開始一瀉千里,至2008年11月已跌至50美元每桶。 隨著金融危機破壞力逐步釋放,經濟企穩,2009年6月,國際油價重新返回70美元,并于當年10月突破80美元關口。此后一年多,國際油價一直在80美元上下運行,直到2010年12月,才在盤中突破90美元大關。 然而,2010年3月之后,國際油價開始加速上行,迅速突破每桶100美元,4月初再次突破110美元,而布倫特原油期貨更是超過了120美元。 “最近國際油價一路上漲,主要的導火索是受西亞、北非特別是利比亞局勢動蕩影響。事實上,就利比亞的石油產量來講,對全球供給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在經濟回暖,油價上漲的大趨勢下,如果沒有突發事件刺激的話,油價往往是穩步上漲,但是,一旦出現外部消息刺激,炒家就會利用心理預期,迅速把價格推高。”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在林伯強看來,從年初到現在,原油價格已經上漲了30%,而支撐這種上漲速度的誘因是地緣政治,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全球性流動性過剩,導致大量投機性資金在大宗商品市場尋找出路。 流動性過剩推動油價上漲,似乎已經成為各方的共識。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出席論壇時也明確表示,輸入性通貨膨脹對中國的影響正日益顯示。周望軍稱,作為國際貿易最主要的結算貨幣,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60%以上,今年3月15日,美聯儲決定繼續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日本央行在大地震后為了穩定經濟,已經向市場注資51.8萬億日元,并準備再發行10萬億日元的債券。“正是流動性過剩推升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 原油價格上漲的另一個支撐,是全球能源需求的穩步上升。在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之后,全球對于原油的需求開始逐漸恢復,其中,中國的需求增速尤其明顯。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原油消費第二大國,在國內產量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2010年,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近55%。而除中國之外,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發達國家的原油需求也在迅速恢復中。”林伯強說,全球原油需求回升,已經成為后期油價上升的重要基礎,因此從中長期看,全年油價仍將呈波動上行趨勢。 繼續上漲 國際油價重回150美元/桶的歷史高點?“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非常有可能”。 高油價,已經成為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關鍵因素。 4月17日,國際能源署(IEA)執行總裁田中伸男對外稱,當前油價處于很高水平,這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若油價維持在當前水平上下,將有可能再度觸發一場類似于2008年那樣的大衰退。 然而,對于是否通過增產來減小油價上漲的壓力,幾大主要產油國卻是意見不一。 JP摩根4月18日公布的報告稱,2月份,沙特的石油日產量為912.5萬桶,而3月份則降至829.2萬桶,降幅超過80萬桶。這一減產行動有可能導致油價繼續暴漲。 對此,沙特政府官員表示,4月將會適度增加原油產量。但科威特石油部長則稱,當前歐佩克無需增產。而阿聯酋能源部長哈米利最近也對外界稱,當前的油價上漲與市場供求基本無關,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本地區地緣政治的變化和投機者利用這一變化進行的炒作,目前原油供應完全能夠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因此無需增產。 主要產油國增產意愿不強,未來油價進一步上漲似乎已是大概率事件。“目前的油價已經達到了120美元,是否會回到150美元的歷史高點?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非常有可能。”林伯強說。 油企賬單 那些自有原油比例更高的油企,將從油價的持續上漲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近期公布的財報顯示,2010年,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凈利潤總額高達2662億元。其中,中石油凈利潤1400億元,同比增長35.4%;中石化凈利潤718億元,同比增長13.7%;中海油凈利潤54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4.5%。 顯然,對于三大石油公司來講,剛剛過去的一年都算得上是一個“大豐收年”。不過,在2011年原油價格繼續攀升的背景下,三大石油公司的業績,很可能將發生大分化。 “作為以上游為主的石油公司,按正常來講,原油油價上漲總體上對我們的業績是有利的。”在中石油2010年業績說明會上,中石油副總裁李華林對記者說,“但我們也有下游煉油廠。中石油煉油廠所需要的原油中,約76%自產,20%多是國外進口。我們大概測算出一個數字,按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從煉油角度來講,90美元以下最為經濟,超過90美元,油價漲得越高,虧得越多。” 顯然,對于以下游(煉油)為主的中石化來說,高油價帶來的則是負面影響。 “根據年報信息測算,2010年中石化原油的進口依賴度已高達77.78%,在油價高企的大環境中,中石化下游的盈利狀況將維持在低位,如果油價持續走高,煉油業務將可能再次出現虧損。”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分析師李鑫稱,“發改委小步提高成品油價格,對于中石油來說是增收,對中石化只能說是減虧。” 定價難題 成品油定價,須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與國內物價調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中長期看,(國內成品油價格)基本上就是漲多漲少的問題了。現在,絕大多數國家的成品油價格都比中國高不少,包括中國香港地區也都超過每升10元了。在這個大趨勢下,即使國內漲的比國外少,但該漲還是會漲。”林伯強說。 “國際漲,而我們55%的石油要從國外買,所以成品油價格不可能不漲。現在的關鍵是,政府如何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與控制國內物價快速上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中國能源網CIO韓小平說。 在他看來,如果國際油價進一步上升,國家可以通過對企業減稅的手段,來部分消化油價對于物價上升的影響。“據我所知,發改委也在探討,如果未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話,怎么保持物價穩定,發改委希望的是采取企業、政府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的一個機制。如果油價再進一步上升的話,政府可能應該有一些新政策會出臺,比如減稅等措施。 林伯強也指出,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仍然受國家發改委調控,所以短期內應該會保持“小步慢升”的態勢,不會迅速與國際油價接軌。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油價持續上漲,可能會迫使中國再次重新考慮采取與國際市場掛鉤的成品油定價機制。 但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對記者稱,“從目前國家要全力抑制通脹的大背景來看,修訂成品油定價機制,可能又錯過了最佳時機。” 這位人士表示,“前段時間,對于修訂成品油定價機制,發改委曾做了密集的調研,也提交了方案,但沒有料到國際油價上漲這么猛,而石油又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基礎行業,為了穩定物價,現在看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修訂又要往后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