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全球汽車的“世博會”,又是車企的角斗場。 4月19日開幕的上海車展展出總面積達23萬平米,共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家企業參加,成為上海車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展出,也超出了以往各屆的北京車展(微博)。 從上海車展的展出規模與企業的重視程度可以窺探,中國市場的爆棚,全球車企都前所未有地傾注其注意力,就連不被中國市場熟悉的西亞特、納智捷等也悉數登場。而自主品牌車企,也開始紛紛發布傾注多年心血研發的一些新技術,如比亞迪的Ti+DCT、吉利的魔卡,以應對合資品牌的競爭。 全球首發車有75款在上海車展上發布。奧迪、通用和標致雪鐵龍都首次在中國發布全球的新車型。在奧迪展臺,“世界第一”的Q3前,人流絡繹不絕。 新能源的未來也越走越近。如果說前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雷聲大雨點小”,而從今年開始,經歷了金融危機沖擊后復原的車企們,開始真正地搶占先機。更多的廠家展示了他們的新能源技術。 羅蘭貝格預計,未來10年,混合動力汽車將在中國逐步普及。春江水暖鴨先知,車企業們對市場的感應則更加強烈。 技術與設計的競技場 市場是一個大而深奧的競技場,上海車展則是最直觀的、短兵相接的角斗場。 國際品牌仍是車展上的主角。德國戰車奔馳、寶馬、奧迪和大眾仍是全球技術關注的焦點,其次是日系陣營。大眾集團攜大眾汽車、奧迪、斯柯達、西亞特、賓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七大品牌聯袂登場,展臺總面積超過8500平米,創上海車展之最。 大眾汽車在展出的30輛整車中,90%都配備了先進的TSI發動機和DSG變速箱。沃爾沃則繼續推進“零傷亡”和“零排放”的遠景目標。 汽車企業嘗試在材料、安全環保、汽車電子等領域運用新技術來提升汽車品質,在上海車展的展臺上隨處可見。技術為王不止是在歐美市場,這些歐美企業也開始把這一規律照搬到中國市場。 寶馬帶來4款全球首發車型,通用和標致雪鐵龍也不甘落后。最前沿的設計放到了新生的全球最大市場里,由此可見領先車企心目中未來全球市場的方向。 這對自主品牌車企是壓力也是動力,迎頭追趕是唯一的路徑。一些車企暗暗發力多年研發的新技術,也初現成效。 渦輪增壓搭配雙離合汽車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但比亞迪在上海車展宣布已經擁有了該技術。他們在現場發布了一系列先進技術渦輪增壓缸內直噴全鋁合金發動機(1.5Ti)和6速手自一體DCT雙離合變速器,比亞迪也成為了國內首家掌握這幾項技術的自主品牌。 新能源車的市場化 在上海車展中有86輛新能源車集中亮相。 不止是通用、豐田、大眾、福特、本田、上海汽車、吉利、奇瑞、華晨、比亞迪這些大家熟知的新能源汽車研發企業繼續展示新能源技術,一些新的新能源企業也加入其中。如在新能源汽車發布名單上少見的力帆汽車,也在發布首款SUV車型X60的同時,展示了620純電動車。 新能源汽車就是未來,大部分車企都把其當做了好萊塢電影里的“全民超人”,是希望和實力的象征。 久未在媒體前謀面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代表人物王傳福在介紹比亞迪新技術時,用更大的篇幅介紹了雙模電動車F3DM及純電動車e6的最新消息。王傳福稱,F3DM目前每月接到的訂單量超過600輛,但受制于配套電池的產能,每月只能生產100輛。 新能源汽車的量產,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已越來越多地被車企提及,市場似乎已經可以觸手可及。長安純電動車將在今年一季度實現量產,并預計在今年7月份上市;上海汽車、長城等車企都有了新能源汽車的量產計劃。 羅蘭貝格在發布《汽車產業前瞻2025》調研報告中稱,中國正在期待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領跑者。盡管其稱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還需面臨關鍵技術的掌握、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等障礙,但市場的契機已經打開,混合動力及純電動汽車在中國的普及在未來10年內便可達成。 由于政策的支持,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可以看出,自主車企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市場推廣動力,甚至高于傳統車領域領先數年的國外車企。車企們意識到,幾乎在相同起跑線上的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 上海車展展出車輛達1100輛,展出19款進口和9款自主品牌共28款概念車。海外車企傾注更多的新技術與新設計,自主車企則發力未來市場,勢頭昭示著汽車產業的重心東移正在加速。
|